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的两个3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6日 23:37  《理财周刊》

  2008年,无论就中国或世界的经济发展史而言,都不寻常。就世界而言,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一年揭开序幕,是个拐点;就中国而言,30年改革开放阶段性收尾,也正好面临了内外两种发展形势的巨大变化,当然也是个拐点。全球拐点又恰恰是中国转折点组成的一部分,这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一个,也就是过去的三十年,跟第二个,也就是未来的三十年,与全球的互动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称性的连结与对照。

  第一个三十年的“两大优势”

  让我们先谈第一个30年。从1978到2008。第一个30年的开局是“两个形势”:(1)邓小平的改革开放;(2)全球化时代的全面到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通过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产权体制的改革,逐步走向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系,极大程度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与此同时,全球化又恰如其时地提供了这一能量释放的巨大空间,使得中国一下子在全球市场中出现了两个巨大优势。

  这“两个优势”,不用说,最大的就是劳动力优势,其次则是“透支”优势。所谓“透支”,指的是对环境、生态、资源、劳工、农民权益等所有一切相对“弱势竞争者”的透支。两种优势合二为一,即具体体现在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两个竞争力之上。

  “两个竞争力”之一是价格。中国制造的售价往往是竞争对手价格的几分之一,所以如此,就是两种竞争优势的共同结果。劳动力成本低,劳动者素质高,聪明、勤奋、耐劳,都是优势,然而“透支”作出的“贡献”也不低。后者自然不是没有代价的,许多社会矛盾均由此而生。另一个竞争力是“品质”,由于价格太具有吸引力,全球大采购商如沃尔玛等蜂拥而至,并对中国出口产品有了符合世界规格的要求,从而使中国产品的品质大幅提升。

  中国制造挟“价格”与“品质”两大竞争实力,很快地在全球市场攻城掠地,在第一个30年结束之前,中国已成了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全球使用。于是,全球化就为一个刚刚转型为市场经济的中国,在淋漓尽致地发挥两种竞争优势之后,为其持续拉动增长的出口提供了一个几乎无限的空间。这一切,具体表现在如下成果之上:(1)30年GDP平均年增长率9.8%;(2)外汇储备自1978的1.8亿美元剧增为2008年的1.9万亿美元;(3)数以亿计的穷人脱离贫困。

  遗憾面对“两大阻力”

  然而,就在这似乎一切堪称满意的情况下,第一个30年的收尾却遗憾地面对了“两大阻力”:一是国际经济发展正在加速形成的大衰退,一是国内社会发展正在明显浮现的大矛盾。

  纽约大学鲁比尼教授研判未来全球经济走势,(1)期待出现“V”型反弹的机会,是幻想;(2)比较有可能的是“U”字型,衰退期大约两年左右;(3)但也不排除是“L”字型,像日本一样,长达十几年。

  至少有三个形势,让我们对全球经济前景不易乐现。首先是虚拟经济泡沫破了之后,资产缩水,购买力减弱,然后影响到消费、生产、投资、就业;其次,是虚拟经济泡沫破了之后,金融体系信贷压缩,使大量优质企业都可能因贷不到款而关闭,对经济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3)是全球大量资本瞬时巨量移动,使各国汇率剧烈震荡,对全球贸易及投资构成极大困扰。换言之,全球经济已非皮肉之伤,已深及筋骨,甚至影响到任督二脉。这个形势,对一向靠出口拉动增长的中国经济当然是巨大阻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