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重估中的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8日 03:24 《新财富》

  作者: 刘凌云

  我们通过公开的交易记录,追溯了部分当代艺术品在国内外各拍卖行公开交易的数据,发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换手率偏高,一些买家甚至持有不到半年就出手。而在国际市场上,一般的艺术品拍卖间隔为28年。其原因在于当代艺术品投资的高收益率,一些艺术品买家两年内的收益可能达到200%。而一些作品的估价在一年间也常常有数倍甚至十倍的增长,显示艺术品估价等中介环节尚缺乏规范。刘凌云/文

  人民币升值与流动性泛滥,不仅推动了中国房地产、股票等资产的重估,更大幅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持续攀升。从雅昌艺术品指数中可以看到,国画400成分指数在2005年中运行至高位后,目前已进入盘整期,而油画100成分指数则升势不减,今年的最高点已达8263点,是2005年初2339点的三倍有余(图1、2)。与此同时,当代艺术品的拍卖价格也不断创出新高。今年4月的香港苏富比(SOTHEBY’S)春拍中,徐悲鸿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以6400万港元成交,创下了中国油画拍卖的新纪录。加上佣金,这幅画的总价已近7200万港元。

  然而,高涨的价格并不能掩盖市场的混乱。我们如果把艺术品市场按主体划分为国画市场、当代油画市场、古玩等其他艺术品市场,则可以发现,不同的市场目前主要存在不同的问题。比如,在国画和古玩市场,造假、售假、拍假问题普遍存在,并已成为影响相关艺术品价格走高的主要障碍,而赝品的大量存在,也影响了艺术品抵押等相关金融业的开展;在油画市场,则由于短期投机资本主导市场,包装、炒作之风盛行,部分作品因庄家操纵,价格虚高,存在明显的泡沫。此外,各个市场也同时存在作者与收藏家、拍卖行之间私下交易严重及“黑嘴”虚假宣传、混淆视听等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股市的一些操作手法,已在艺术品市场上逐一再现。并且,由于拍卖行之间竞争激烈,炒家可以通过与一些拍卖行协商,在一些炒作性的交易中不付或少付佣金,比股市上庄家对倒的佣金成本更低,操纵更为方便。同时,由于艺术品不设全国统一的交易平台与登记制度,交易比股市更不透明,监管比股市难度更大。比如,拍卖之前的所有环节,包括从谁手里征集的拍品、专家鉴定的意见是否一致、与哪些有意向的买主进行过联系,对不明真相的外人而言都是谜,而各方也没有上市公司那样的公告义务。因此,缺乏经验的收藏者很可能为一些虚假拍卖所迷惑,以高价买下与其实际价值不符的作品。可以说,艺术品市场上的庄家操纵市场更加容易,成本也更低。

  虽然很难取得一些确切的证据,说明市场上的操纵的情况,但是我们通过公开的交易记录,追溯了部分当代艺术品在国内外各拍卖行公开交易的数据。这些数据透露出,当前市场上存在浓厚的短线炒作气氛。这不仅威胁着艺术品市场的健康,也将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长远增值带来不良影响。

  同一作品反复上拍,换手率高

  从油画市场的数据看,一些大师如赵无极、徐悲鸿等人的作品价格往往走势相对稳健,靳尚谊、何多苓等当代名家的作品则从本世纪开始稳步攀升,近两年,升势凌厉并屡屡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是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其中的代表堪称张晓刚,其1998年作品《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自 2006年3月在纽约苏富比春拍上以97.9万美元创下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纪录后,张晓刚的作品屡屡拍出高价,今年3月,苏富比的亚洲当代艺术拍卖专场中,《血缘系列:三位同志》拍出了211万美元的全场最高价。至2007年5月,其作品价格已达77.2108万元/平方尺,列雅昌艺术网的“艺术家价格指数排名”第8位,超过了靳尚谊的44.844万元/平方尺(第12位)。

  中青年艺术家作品成为高成长的“潜力股”,与这一群体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上对当代西方艺术的借鉴与创新有关;与中国社会巨变与大国崛起的背景有关;与全球艺术品的持续走高有关;与其作品真实价值以前长期被严重低估有关;也与短期资金的投机炒作有关。

  大部分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展开明显的上升行情,是在2005年以后。这与中国房价的大幅上升几乎同步。泛滥的流动性是推高艺术品市场的主力。有估计认为,目前艺术品市场上的短期投机资本至少在50%以上。

  如此之高的短期投资资本比例,不仅使中国当代艺术品表现出了异乎成熟市场的成长性,也大大提高了艺术品的流动性。一个表现就是,国内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个拍卖会上,而且,有不少同一作品在短期内重复上拍的情况,显示市场上的艺术品换手率偏高。

  雅昌艺术网的“当代新现实主义油画7人指数”,根据忻东旺、王宏剑、徐唯辛、陈宜明、郑艺、孙向阳、孙为民7位样本艺术家的作品拍卖价格编制,他们的多幅作品近年都有两次或三次拍卖的记录(表1)。如忻东旺反映“民工潮”的代表作《诚城》自1996年以来有三次拍卖记录,其中第二次拍卖中的买家,持有两年即将这幅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转手。

  事实上,两年的持有时间,在当前的艺术品买家中还算长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艺术品的两次拍卖间隔在一年左右,有些甚至不足半年,如徐唯辛的作品《牧民》,2006年12月经上海道明拍卖后,又于今年4月出现在浙江中财的拍卖会上。如此频繁的换手,在成熟市场中是难以想象的。

  根据梅摩指数对1954-2004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数据的研究,国际上同一件艺术品两次拍卖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8年。收藏的时间要如此之长,是由于艺术品每次拍卖时,买家和卖家各须支付落棰价的10-12%作为拍卖行的佣金,在中国,卖方还须为拍卖所得缴纳3%左右的个人所得税。这导致艺术品的短期交易成本远高于长期维护成本,只有长期持有才能获得高回报。因此,在正常的市况下,艺术品是一项流动性不高的投资品。

  根据梅摩指数的研究,一个收藏家在收藏一幅作品28年之久,其年度复合实际收益才达到10%。而即使在1990年的艺术品泡沫顶峰,美术作品收藏的5年期回报率也仅为30%。2006年,由于1950年前的美国画派、战后和当代作品的强劲表现,梅摩指数的1年期回报率升至18.3%,涨幅仅次于1987-1990年的艺术品泡沫时期,超过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8.3%的增长。不过,这一增长速度,已使许多国际收藏界人士担心市场处于泡沫阶段。那么,中国市场众多买家获得的超过100%的收益,一定令他们感到费解。

  追踪同一艺术品的重复拍卖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前述的忻东旺作品《诚城》,2005年在中国嘉德的春拍中以143万元成交,今年6月的北京保利拍卖中,又拍出了528万元的全场最高价,剔除佣金成本,卖家收益超过300万元,收益率超过200%。曾梵志2005年所作的《安迪·沃霍》,至今已两度上拍,其中2006年8月由浙商拍卖行拍卖时,成交价为132万元,之后不到一年的2007年5月,又在北京保利拍卖中以253万元成交。画作一年之间增值近一倍,卖家的收益也达到80万元,收益率达60%。

  类似现象在其他青年画家的作品拍卖中普遍存在。在当前的市场上,由于一些艺术品的价格可以在一两年间成倍暴涨,买家的短期回报率远远超出长期收藏的收益,因此,区区10-12%的佣金也就无足道了。高收益使得买家短线操作严重,市场炒风炽烈。

  卖家为何亏本出手?

  当然,并非所有艺术品的重复拍卖价格都能超过初次拍卖价格。比如,徐唯辛所作的《牧民》,2006年12月在拍卖中成交价为15.4万元,到2007年4月,卖家以14.3万元就出手了。他所作的《小藏女》今年1月以11万元拍出,6月又以9.9万元成交。此外,忻东旺 2002年的作品《女人体》,2006年6月以66万元成交,半年后的拍卖价则是57.2万元。陈宜明2004年的作品《故园的梦》在2006年6月的北京翰海拍卖中,以24.2万元成交,而2007年5月,又以《梦回故里》为名出现在中国嘉德的拍卖中,并以17.92万元成交。夏俊娜1997年所作的《少女与猫》2005年7月以42.9万元拍出,2006年6月又以36.6万元成交。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如果扣除两次交易各10%的佣金和3%的个税,那么,第二次交易中的卖家亏损更多。如此短线亏损操作,卖家资金短缺或有了更好的投资目标,因而忍痛割爱,当然也是一种解释,但是,“亏本出手”并非个案,不禁叫人揣测,在一些艺术品的重复拍卖中,第一次拍卖是否存在假拍炒作的情形?

  在艺术品市场中,一些庄家为了炒高手上作品的价格,会与拍卖行联手假拍,意在通过公开拍卖,制造虚假成交记录,为作品树立一个价格标杆,然后再通过拍卖或画廊销售给真正的收藏家。这种炒作手法,类似于股市中的对倒。而且,艺术品交易中,由于炒家可以通过与一些拍卖行协商,不付或少付佣金,比股市上庄家对倒的佣金成本更低,操纵更为方便。当然,由于假拍导致艺术品价格虚高,一些作品在后续的拍卖中流标的情况也不鲜见。

  价值重估中的问题

  从评估的角度看,在短短的一年中,不仅同一件艺术品的拍卖价会出现成倍增长,作品的评估价也同样会有成倍、甚至十倍的提升。比如,《诚城》2005年5月的评估价为18-22万元,两年后已升至280-380万元;郑艺2004年作品《广阔天地》2005年5月评估价为16-18万元,两年后升至60-80万元;夏俊娜的作品《带金鱼的女人》2005年6月的评估价为7-9万元,2006年6月由台湾罗芙奥拍卖时,估价已至35.8-42.9万港元。

  中国当代艺术品估值的大幅提升,有着国内外收藏家对其价值重新发现的缘故,也有着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使得由于人民币升值、流动性泛滥而导致的国内资产价格大幅重估,同样出现在艺术品市场。对于真正有价值的杰作而言,重估不仅是正常而必要的,也有着持续且充分的重估空间。美术史上,梵高等人的作品都经历了这样大幅、持续的重估过程。

  经济背景之外,专家的艺术评判眼光与标准不同,当然也可以解释作品评估价值间的巨大差距,但由此也显示出艺术品交易的估价等中介环节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与此同时,在当前的艺术品价值重估中,也不乏一些暗箱操作的情况。艺术品市场上的庄家不仅会联手拍卖行假拍,也会联手一些专家、媒体等中介机构进行虚假评估、虚假宣传,以图炒高价格。

  艺术家不满作品价格虚高

  艺术品价格的过快攀升,最终将损害艺术家本人及收藏家的利益。因此,对于庄家将自己的作品炒到虚高的价位,造成泡沫下的虚假繁荣,使真正的买家、收藏家望而却步,也令成熟的艺术家们深深忧虑。

  2005年5月,中国嘉德拍卖会上,靳尚谊早年作品《小提琴手》以363万元成交后,画家公开表示中国艺术品拍卖有泡沫:“那是市场炒的,早十年中国油画价格确实太低,应该涨,但问题是现在涨得太快了。”2006年11月的北京保利秋拍中,刘小东2004年的作品《三峡新移民》以2200万元拍卖,成为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纪录的保持者。刘小东接受采访时只说了句:“这市场疯了。”有业内批评家预测,目前众多投机者趋之若鹜的所谓当代艺术品,不久将有80%都成为垃圾。这令人想起日本当年,随着梵高的《向日葵》、《鸢尾花》和《加歇医生肖像》被买下,大量三四流印象派作品同时流入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这些当初高价买来的作品打5折都难以出售,银行仓库堆满了抵债的画作。

  2005月5月,刚刚病逝的陈逸飞遗作《有阳光的日子》以440万元成交,创下其画作的最高成交纪录。此后,其作品拍卖价不断走高,2006年6月拍卖的《玉堂春暖》,让陈逸飞进入画家的“千万元俱乐部”,其1972年作品《黄河颂》更拍到4032万元。对此,陈逸飞长子陈凛公开表示,市面上的价格不太合理,价格炒太高对父亲的画没有好处。

  梅摩指数对3100对重复销售作品的收益和购买价格的研究也表明,收益走势和购买价格负相关。购买价格每增加10%,艺术品的未来年收益将减少0.1%。因此,对于真正的

艺术品投资者而言,远离炒作,购买那些于其真实价值而言相对便宜的艺术品,才能实现金融收益的最大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