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东亚银行理财产品缘何成为赌博机(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7日 23:45 人民网

  另外,我国银行长期依赖存贷利息差生存和发展,理财产品相对是新生事物,有关部门对它的监管及制度本身等存在着一定漏洞,这为银行利用自己在产品设计方面的权力牟利,提供了方便。有业内人士揭秘,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银行一家来操作,它的背后是一些投资信托公司或者是基金公司等理财团队。通过银行这一平台,资本方获得了巨额资金进行资本运作。根据双方的约定,银行只要完成了理财产品销售就可得到不菲的管理费。而根据客户和银行的协议,如果最终收益在基准收益内,银行仅收取固定管理费;如果收益率超过基准,银行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浮动管理费。收益率越高,提成比例越高,有的银行提成比例高达40%。倘若理财亏损,根据理财产品中的“免责条款”,银行则平安无事,而由客户自认倒霉。

  幻象破灭,消费者拒绝唯“外”是从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之初,曾凭借其多样化的产品、灵活化的业务、贵宾化的服务、国际化的视野在短时间内“抢”走了一大批优势客户。某数据公司理财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12个城市中,受访者虽然对外资银行的认知度较低,仅为18.9 %,但意向却异常明确,77.8%的受访者会选择外资银行,服务质量好(61%)是受访者选择外资银行的主要原因。在饱受计划经济下中资银行垄断之苦的消费者,在第一次接触到窗明几净的营业环境、宾至如归的服务、有板有眼的运作,外资银行在满足了中国新富阶层的虚荣心后,轻而易举地抢占了中国金融的高端市场。

  但显然,银行客户长久的忠诚度必须建立在客户收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理财市场尚不成熟,客户看重的不是产品的合同条款,而是银行给予的预期收益,一旦预期落空,本土投资者是无法接受的。由于旗下诸多理财产品的遭遇滑铁卢,外资银行在中国投资者心中的专业化光环正逐渐退去。“外资银行在中国老百姓的想像中,还是较注重信誉的,可是,这次的惨痛经历,让我充分认清东亚的嘴脸。”某专业理财网站中投资者的话虽显偏激,但也代表了当前诸多投资者的心态。

  “一年前,很多富人以外资行客户的身份而骄傲,但到今年,他们可能会发现购买的产品将很难赚到钱。”金岩石博士认为,次级债危机实际上把外资银行在理财产品领域的特殊优势给弄没了,而目前次级债危机仍未有停歇迹象,由于逾期期望值和现实收益差距巨大,消费者对外资银行的态度已从“趋之若鹜”转变为“恨之入骨”。

  在更深层面上,中国消费者的理财行为受东方价值观的影响,历来比较保守,外资银行冒进式的理财策略,带来的不仅仅是投资者的财产损失,实则打击了中国新富基层刚刚调动起来的投资积极性,更会发展为东西方价值冲突,如何适应全球化的金融时代,值得客户、银行、政府各方反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