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7日13:41 中国金融杂志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期货市场服务供给侧改革

  李正强

  编者按:当前,中国经济业已高度融入国际市场并正在进行高水平的双向开放,但我国期货市场的体量和质量与我国的实体经济规模和国际经济地位并不相称。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并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的功能,通过发展期货市场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实践,成为备受业界关注的话题。对此,本期专题约请多位业内专家,围绕期货市场功能与期货市场的新发展进行探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2016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笔者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微观主体的盈利能力进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注重发挥商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的作用。

  管理好价格波动风险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关键

  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是宏观经济增长和微观企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微观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些要素的投入数量,生产加工所需原材料的价格上升会部分甚至全部侵蚀掉企业经营所得,而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又会导致企业盈利下降、亏损甚至会使企业破产倒闭。显然,微观企业的稳健经营与持续盈利还取决于这些要素以及产出的价格波动情况。特别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单纯的要素供给数量已经难以保证微观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原材料与产品价格波动越来越在资源配置效率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体中,微观企业、行业组织乃至政府机构不可能持续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方向和幅度。回望过去一百多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历史,国际铜卡特尔、国际锡协定、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等大型企业寡头或国际卡特尔生产或贸易组织,试图通过垄断生产或贸易需求、投机操控和政府行政指导或干预稳定原材料或产品价格,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多年来,国内宏观调控部门、几个带有部分政府职能的主要行业协会为稳定某些重要的原材料或产品价格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原油、铁矿石、钢材、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没有明显减少,相关的价格波动对微观企业和宏观经济形势冲击一直都很大,单个微观企业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其日常经营活动始终面临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上升引发的成本提高或产品价格下跌导致的经营收入下降的风险。能否管理好价格波动的风险已经成为微观企业能否实现持续稳健经营进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

  商品期货是当今国际主流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

  现代意义上的期货市场自1848年诞生至今已有近170年的发展历史,其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两个基本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日益被广泛接受,满足了各类企业乃至政府机构不断增长的风险管理需求,成为当今国际主流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以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互换(Swap)为主要内容的旨在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衍生品市场也日益得到快速发展。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或对冲)功能。期货市场上实物交割制度的设计和有效运行在防止期货价格持续或过度偏离现货价格的同时,又使微观企业通过期货市场买入原材料或卖出产成品成为可能。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世界期货市场上的大宗商品合约数量日益扩大。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统计,目前全球51家期货交易所集团上市的商品期货合约共计达2714个,其覆盖的大宗商品包括农牧产品、能源贵金属以及农牧产品价格指数等。全球期货市场交易规模也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衍生品市场管理价格波动风险。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1986年至2014年,全球交易所内期货期权持仓规模增长了104.1倍。1998年全球衍生品持仓规模(交易所期货期权持仓规模与场外衍生品未平仓名义本金之和)为94.28万亿美元(当年全球GDP的3.1倍);2014年全球衍生品持仓规模增长到694.99万亿美元(当年全球GDP的8.9倍)。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ISDA)2009年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利用衍生品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94%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利用期货等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比2002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

  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已具备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目前,我国三家商品交易所共上市了46个商品期货品种,覆盖了贵金属、有色、矿产、化工、粮食、棉糖、木材、油脂油料等多个实体经济领域。2016年,我国商品期货成交量达41.19亿手,占全球商品期货交易总量60%以上,其中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商品期货成交量就超过15亿手,预计列全球主要衍生品交易所第7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焦煤、焦炭、化工期货交易所和农产品期货交易所。

  我国期货市场制度建设较为完善,风险防范能力较强

  多年来,我国在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行之有效的监管发展理念、制度和方式,为商品期货市场的安全平稳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国监管机构历来强调“服务实体经济是发展期货市场的根本宗旨”,始终把维护市场“三公”原则、维护市场秩序和平稳运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作为监管工作的指导思想,并积极稳妥地推进期货市场新工具、新产品的上市以及对外开放工作。

  国内四家期货交易所在监管机构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共同出资建立的全国性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已经运行十余年时间,专门负责期货市场统一开户、期货保证金安全监控和市场运行监测监控等,有效防范了挪用客户期货保证金等行为的发生。

  近十年来,各商品期货交易所在监管机构的监督指导下,风险防范与处置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市场运行比较平稳。在多年发展过程中,交易所对于市场安全平稳运行的极端重要性一直保持清醒认识,始终把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作为交易所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十年来,各商品期货交易所均建立完善了期货价格涨跌停板调整、交易保证金调整、手续费管理、强行平仓、异常交易监控等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市场监控、风险处置等相关的技术系统不断升级,为维护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制度与技术保障,大幅提升了防范市场运行、交割等风险的能力,成功抵御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冲击,经受住了2015年股市异常巨幅波动、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等严峻考验,市场始终保持安全平稳运行的总体态势,没有发生重大风险事故。2016年,螺纹钢、焦炭、焦煤、铁矿石等黑色系产品现货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国内几家商品交易所再次经受住了考验,交易、交割、清算等业务都没有发生风险事件。

  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开始显现,促进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

  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在实现连续十多年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其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为宏观决策部门预研预判经济形势、微观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商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上看,我国不少大宗商品(如铜、螺纹钢、玉米、豆油、棕榈油、豆粕、白糖、棉花等)的期货价格目前已经能够很好地反映、揭示现货价格的变化趋势,可以用来预研预判实体产业链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大商所上市的焦炭、焦煤、铁矿石三个黑色系期货品种为例,其期货价格与现货市场的价格相关性均在0.9以上。特别是铁矿石期货,其与国际铁矿石(现货)普氏价格指数相关性达到0.99,对国际普氏价格指数的运行开始产生较大影响,日益形成上游铁矿石期货价格、下游螺纹钢期货价格与铁矿石(现货)国际普氏价格指数较为合理的互动关系。目前,“大连铁矿石价格”已成为境内外现货贸易定价、相关价格指数发布和开展衍生品交易的重要参考,为国内钢铁行业研判产业发展形势提供了有利支持。大商所上市时间较长、运行较为成熟的豆油、豆粕、棕榈油和玉米期货价格发现功能更为突出,日益成为现货贸易的风向标和基准参考。在我国油脂油料行业中,70%的棕榈油、50%的豆粕以及40%的豆油现货贸易均已采用期货价格进行基差定价。国内保险公司已经从2015年开始基于大商所玉米期货价格开发农产品价格保险产品,开展保险+期货的“三农”服务尝试,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农户提供价格保险服务。目前国家宏观决策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大型金融投资或咨询机构越来越重视利用期货价格进行经济形势的预研预判。

  从微观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情况看,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参与商品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以管理原材料和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近百家钢铁、焦炭焦煤企业(前10大钢铁集团中已有5家)、500多家铁矿石贸易商以及600多家化工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国内日压榨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油脂油料企业中,90%以上参与了油脂油料期货套期保值交易;85%以上的棕榈油进口企业参与棕榈油品种期货交易;50%的全国30强饲料企业集团参与豆粕、玉米等品种的期货交易。

  大量实体企业参加期货市场管理、规避价格风险,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以大豆压榨行业为例,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期间,受美国大豆期货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国内大豆现货市场价格从4400元/吨跌到2200元/吨,大多数企业因未在期货市场对冲风险,国内大豆压榨业由以前的盈利变为全行业亏损,境内近千家压榨企业破产倒闭或被外资收购,出现所谓的“大豆地震”事件。“大豆地震”事件后,越来越多的压榨企业认识到利用期货市场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重要性,陆续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来进行套期保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9~11月国际大豆价格下跌40%以上,进口大豆的国内企业面临近百亿元损失,但国内压榨企业普遍提前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下游豆粕、豆油期货,以应对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据统计,仅2008年10月份,在大商所参与期货交易的前20名大豆企业期货头寸盈利额就达10.41亿元,有效弥补了大豆现货经营损失,实现了自身经营和行业的稳定,也有效保障了国家粮油市场的安全。再以钢铁行业为例,2016年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上下游产品库存普遍偏低,铁矿石、焦炭等原料价格波动大幅回升,企业经营风险加大。4月中旬,部分钢厂因担心未来经营利润下滑,选择买入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期货,卖出螺纹钢、热轧卷板等产成品期货,以期提前锁定经营利润。6月初,钢材现货市场吨钢利润由4月中旬的750元降至200元,但早前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的钢铁企业获得了200~600元/吨的期货盘面盈利,从而有效对冲了现货利润下滑的风险,形成了所谓“淡季不淡”等很多异于以往的局面。

  加快期货市场发展,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尽管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不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蕴藏的企业巨大风险管理需要相比,还是与欧美成熟市场以及一些新兴市场相比,我国期货市场在市场品质与功能发挥方面还有不少差距,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我们目前还是一个相对单一(仅上市标准化商品期货合约,场外市场、互换仍处于萌芽阶段)、封闭(市场参与者和交易、结算、交割等市场业务仅限境内,境外投资者还无法直接参与交易)的商品期货市场。原油、生猪等重要期货品种还没有上市。这种单一、封闭的状况与中国实体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总体形势已很不适应。而国内充足的流动性也需要得到积极有效的利用,这又构成了期货市场难得的发展基础。因此加快从单一、封闭市场向多元、开放市场的转变,建设与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以及现货市场相适应的商品期货市场,拓展期货市场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其次,国内微观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和运用还很不够,需要加大市场培育。国内社会各界对期货市场认识了解还不够,大量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不敢、不会甚至排斥参与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以致形成期货市场参与者“三多三少”(个人多法人少、贸易商多加工商少、民营多国有少)的局面,严重制约着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据市场机构统计,2013年沪深两市开展衍生品业务的上市公司为295家,参与占比不足12%,远低于同期美国上市公司86.5%的参与水平;国内上市公司年报中明确披露使用“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仅35家,占比仅为1.4%。如何有效地开展市场培育、消除体制机制与知识缺乏的制约,让更多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是需要政府管理与市场监管机构、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营机构共同努力破解的难题。

  最后,期货市场要在确保平稳运行的前提下,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维护市场平稳和秩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不断推出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期货合约,完善合约设计、交易运行与风控制度,提升市场运行质量。同时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各项工作,积极探索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的模式和途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

  作者系大连商品交易所理事长

  (责任编辑 刘宏振)

责任编辑:王琛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