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日债打破高收益预期 终结债市刚性兑付

2014年03月06日 07:07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靳书阳

  超日债违约成为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标志着延续至今的中国债市刚性兑付就此终结。跳出单一事件,从整个宏观经济角度观察,超日债的违约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利大于弊。

  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调结构,促转型”的背景下,无论是债券领域,还是信托等领域,刚性兑付的打破,对改变资本市场对高收益理财品种只赚不赔的预期,正确引导资金流向,都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

  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013年3月份末就已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货币存量世界第一。但就是在这种流动性泛滥已成共识的情况下,去年6月竟然爆发了“钱荒”。这一相互矛盾的现象,清晰地揭示了当前资本市场的资金错配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资本市场存在一个货币“黑洞”,政府释放出的流动性,并没有“流动”到真正急需的领域。相反,在隐性兜底的预期下,相当部分的套利资金进入了所谓“低风险,高收益”的各种理财产品中。

  这个隐性兜底,表现在债券和信托投资领域,就是刚性兑付。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出台之后,刚性兑付更是我国债券市场和影子银行体系难以破除的魔咒。早在超日债事件发生之前,近年来债市已不乏风险事件,但最终都通过政府兜底形式化解。在以往案例的示范下,更多的套利资金为了获取所谓的无风险收益,蜂拥而入这些投资领域。如此,市场资金坐“轿子”的越来越多,抬“轿子”的越来越少,已经形成恶性循环。正如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对此次超日债违约事件的评价那样,“不破不立,风险释放才有利于市场出清、结构调整和改革推进”。

  经济转型,资金先行。决定资金流向的最根本因素,就是回报率的大小。而决定回报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的风险偏好。一分风险,一分收益,本来就是投资领域亘古不变的定律。然而,在政府兜底预期作用下,资本市场的不少理财产品演变成低风险高收益,甚至是无风险高收益的吸金黑洞。

  这种现象影响了资本正常流动,致使大量资金停滞在投机领域,无法进入生产领域,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近五年来,经济转型一直步履蹒跚,或多或少地与有关部门拖延问题爆发的“维稳”思路有关。从这个角度来说,“超日债”的违约,打破了刚性兑付的神话,或将是经济真正开始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血色昆明:29条生命的最后一个夜晚
  • 体育亚预赛国足1-3伊拉克 靠泰国帮忙终出线
  • 娱乐张国立:我们拍《纸牌屋》肯定通不过审查
  • 财经蒋洁敏派栗东生赴川:安排做啥他不得不做
  • 科技热播韩剧《星你》捧红社交应用LINE
  • 博客医生:昆明救治伤员所见所感 两会博客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委员提议公务员加薪挨万人骂工资4000
  • 方建兴:警惕维稳反弹结束风险
  • 江濡山:掂量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分量
  • 张庭宾:不要害怕人民币快速贬值
  • 叶檀:从“厉股份”到“厉混合”
  • 李迅雷:茨涅兹周期暗示房价将下跌
  • 张捷:余额宝兴起与体制漏洞
  • 龚蕾:除比特币外还有哪几种虚拟货币
  • 江濡山:郭广昌的想法太天真
  • 唐任伍:2014年两会老百姓期待什么
  • 管清友:傅成玉先生的两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