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是高风险投资 陪读妈妈Hold住自己人生

2013年08月23日 16:23  《华夏理财》 

  CM华夏理财 文 黄嫀淓 图 gettyimages

  妈妈陪读是一份高风险“投资”。出国后,孩子迅速独立,陪读妈妈显得多余的,有没有?在国内高薪厚职,出国后无用武之地的,有没有?与丈夫分隔两国,感情日渐生疏的,有没有?孩子学有所成,陪读妈妈却变成单亲妈妈的,有没有?……现实很骨感,但陪读妈妈为了孩子和家,不得不独自面对。

  Julie 成为陪读妈妈并不是偶然的。女儿上小学后不久,她与丈夫就计划把孩子送出国读初中。在出国前几年,Julie 丈夫的食品公司发展顺利,家境日益殷实,Julie 出国陪读完全没有经济负担。

  去年秋天,Julie 与读初中的女儿来到美国,在离学校不远的社区租下一间公寓,正式开始了她的陪读生涯。

  来美伊始,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母女俩相互支持、相依为命,总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但女儿上学两个月之后,个性越来越独立,很快融入学校生活,与同学打成一片。美国初中生的功课并不繁重,女儿在学业上也不再依赖她的指导和意见.

  BOX:第四次留学潮

  在方兴未艾的第四波留学潮中,主角是未成年孩子。这些“90后”和“00后”们主要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新加坡留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数据:2010年,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占总留学人数的19.8%;2011年,中国仅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就占总留学人数的22.6%。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2012年在美国持有F1签证就读私立中学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为23795人,2008年为4508人。据有关报告显示,出国留学的学生家庭中,年收入30万元以下的家庭数量已从2010年的58%跃升至2012年的76%。

  Julie的女儿在国内读的是双语学校,没出国前就能用英语较好地交流。而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常用英语的Julie,仅能应付最基本的对话。出国后,女儿轻松地融入了新环境,如鱼得水,Julie却仍然感到茫然。让她最难过的是,女儿与她的交流越来越少,很多事情都不再跟她说。

  女儿上学后,为尽快融入当地生活、缩小与女儿的距离,Julie想过找工作。但是,在美国,陪读不允许打工。Julie 所在的地区有很多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陪读妈妈,有的陪读妈妈为挣出孩子的学费,只能打黑工——这些工作工资低、没有任何保障。Julie在国内原本也是高薪厚职,心理上无论如何接受不了做“二等公民”。因此,Julie 平时除了照顾女儿的日常生活,便无所事事,这与她在国内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她感到异常寂寞,渐渐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更令Julie心神不定的是,丈夫的关怀日渐减少,她与丈夫的交流越来越困难,俩人除了抱怨和争吵,似乎没有其他话题。前几个月,Julie与丈夫联系频繁,丈夫非常乐意听到她与女儿在国外的一切。但日子长了,丈夫与她话的时间越来越少,Julie 的抱怨在丈夫眼中已经成为老调重弹。两人对陪读的理解迥然不同,时不时为此而争论,常常闹得不欢而散。

  丈夫认为Julie在国外陪读是“享清福”,他努力支撑着一家公司,为家庭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而在异乡的Julie,需要独自面对所有问题,遭受挫折后的孤立无援、女儿处于青春期的叛逆与远离,让她心力交瘁。Julie与丈夫本是青梅竹马,出国前,她曾对朋友说,即使她出国了,丈夫也会“很安全”。但是出国半年后,Julie 发现,自己与其他和丈夫分居的妻子一样,担忧起自己的婚姻。Julie 参加过美国当地一些陪读妈妈团体,她亲眼见到,一些陪读妈妈在孩子大学毕业之后不得不面对婚变,成了“单亲妈妈”。出国之前,Julie掌握着家里“财政大权”,出国之后,对家庭财务遥控无力。倘若婚姻出现问题,Julie无法想象自己的处境。

  做好准备再陪读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彼此相爱。然而在中国,孩子至上的观念至少目前无法撼动。这带来的结果是,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超过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陪读妈妈”现象,很大程度上是这种观念的产物。既然现实难以改变,那就要尽可能减少陪读对家庭的负面影响。

  如果父母安排不得当,或者未经深入、充分的沟通就陪孩子出国读书,很容易出现如案例中的情况。这其实就是家庭危机,即家庭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面临严重的考验。最坏的结果是,陪读妈妈婚姻孩子两头落空。因此,出国陪读之前,父母,尤其是陪读一方一定要做足准备——不只是财力上的准备,更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陪读妈妈首先要应对的是亲子危机。通常,一位妈妈决定放弃国内优渥的工作和生活到国外陪读,内心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期待:孩子要比她更好。对陪读妈妈来说,很多时候,孩子的成功等同于她的成功。于是,陪读妈妈无形中会对孩子产生掌控的欲望。然而,孩子一旦被送到国外,情况极有可能完全失控。欧美国家鼓励孩子从小独立,十几岁的孩子会快速脱离父母,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在这种情况下,陪读妈妈可能会感觉到,不是学校、某个人而是整个大环境在和她抢孩子,导致亲子关系在短时间内疏离,令陪读妈妈措手不及。一些妈妈因此而降低自身价值,把自己变成只照顾孩子日常生活的保姆,一心盼着孩子读好书。一旦陷入这种怪圈,陪读妈妈会越来越孤单,与孩子离得越来越远。

  我鼓励陪读妈妈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学习的心态。我曾经做过12 年全职太太,在这12 年间,我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成长小组,一起探讨如何解决面临的难题,分享心情和情绪。这不但能化解孤独感,也让自身不断进步和成长。

  婚姻危机是陪读妈妈需要应对的另一大难题。一旦选择陪读,家庭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国内国外环境不同、夫妻之间分工不同,自然会产生很多问题。为防患于未然,陪读妈妈出国前就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同时能达到巩固婚姻的目的。首先,家庭成员应该形成一个信念:父母任何一陪读,都要付出代价。既然选择了陪读,就要以积极的心态往前走,遇到问题时,学会赋予它们正面意义。这样既能扩张陪读一方的心理弹性,也能扩张整个家庭的心理弹性。

  其次,陪读妈妈要寻找和开发尽量多的资源,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可以加入当地社团;如果在陪读当地有亲戚朋友,也应该利用起来,这对异地生活极为重要。再者,调整好与丈夫的沟通模式,这是经营夫妻关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现在通讯方式多且方便,出国之前,最好评估各种可能使用的沟通方式,看哪些方式比较合适,能够最大程度弥补不能面对面沟通的缺陷,并逐渐经营出一个新的沟通模式。

  两国分居,无论丈夫还是妻子,都需要独立面对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Julie 而言,现在应该要做的是,改变之前的表达方式,尽力与丈夫达成共识:夫妻双方只是分工不同,都在辛苦地付出,谁也不能抵消另一方所作出的努力。有了共识,分居两地的夫妻才能同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父母任何一方陪读,都要付出代价, 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往前走。样既能扩张陪读一方的心理弹性,也能扩张整个家庭的心理弹性。

  律师支招

  刘振宇: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提前防范危机

  法律不是保证婚姻最有效的武器,但有一些问题可以从法律角度提前防范。

  从本案例来看,在Julie 出国前,可以与丈夫协商,将家庭中可以转移的财产,包括资金、房产、车辆、公司股权或股份等,转移到她或孩子名下,以防范丈夫单方面恶意处置或转移家庭财产。

  当然,若将来丈夫出现债务纠纷,转移到Julie 名下的这部分财产也可能会被认为是夫妻共同财产而被追偿。因此,将财产转移到孩子名下相对而言是较好的选择。需要指出的,将财产转移到孩子名下,债权人可能主张转移行为存在恶意,要求行使撤销权(该权利应当在其知道或应当知道转移行为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否则撤销权消灭);若法院支持债权人的主张,转移行为将被撤销,相应财产将被追回。

  考虑到案例中可能会出现的婚姻问题,建议Julie出国前与丈夫签订协议。在协议中约定,陪读期间,丈夫收入的一定数额(比如60%)应定期汇付给妻子。同时,将婚姻过错方的责任和补偿细化,如:(1)若因丈夫出现婚外情等过错而导致婚姻破裂,家庭财产全部归妻子和孩子所有。(2)为防止丈夫恶意举债、虚构个人债务,协议里应该明确,未经Julie 同意,丈夫不能对外举债/ 担保或不能超出一定额度举债/ 担保丈夫若未经Julie 同意举债/ 担保,须承担违约责任,支付一定额度的补偿金。

  BOX:离婚损害补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这里“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是指债权人在借债时,知道夫妻双方的约定。

  教育专家建议

  付小平:亲子教育专家、复旦大学博士

  莫让陪读适得其反

  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希望孩子从小全面发展,而不是接受中国式的应试教育,这催生了留学低龄化现象,也使中国家长海外陪读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海外陪读,究其根源,是家长不舍得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有趣的是,这些父母想让孩子尽早接受西方教育,但陪读的做法,恰恰又与欧美国家主流的教育观念相冲突。

  当然,海外陪读有好的一面。比如陪读妈妈可以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年幼的孩子更多心灵上的陪伴。不好的一面是,陪读容易导致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对父母极度依赖,离开母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要么对母产生抵触,不愿受父母的束缚,反抗父母成为家常便饭。案例中的孩子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典型。

  家长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更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陪读的尺度把握不好,看似在关心和呵护孩子,实则侵占了孩子独立的空间,剥夺了孩子试错的机会。剪断了孩子单飞的翅膀,就等于阻断了孩子成长的步伐。

  因此,即使家长陪读,最好把陪读看做心灵上的陪伴,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承担。

  另外,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如果孩子具备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家长就无需陪读:一是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完全可以独立生活,比如自己做饭、洗衣服、购物等;二是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可以辨别是非;三是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需要父母督促。

  鉴于海外陪读可能会损害夫妻感情甚至家庭完整,家长也不一定非得完全陪读,还有两种选择:(1)孩子出国初期由家长陪读,等孩子能完全独立生活,家长不再陪读。但这种做法需要事先与孩子商量,取得孩子的同意。(2)低龄阶段在国内就读国际化程度高的国际学校,等到孩子完全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再送孩子出国留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薄熙来案公诉人出具王立军证言
  • 体育劳尔破门落泪皇马5-0 曝贝尔交易完成
  • 娱乐刘晓庆:没时间度蜜月 不会移居美国
  • 财经清华养老金改革方案微调:困难群体提前领
  • 科技百度1.6亿美元投资糯米网占股59%
  • 博客章立凡:薄熙来不仅是个好演员
  • 读书解密:四大接班人中王洪文为何最受青睐
  • 教育清华大学13岁最小新生“惊到”校长(图)
  • 谢百三:怎样能在股市中多赢少输
  • 苏鑫:各地会不会跟风放松买房限购
  • 曹凤岐:中国金融监管三大问题需改革
  • 老黑:延迟领养老金并非延迟退休?
  • 叶檀:美女保代就是个裙子套儿
  • 范必:我国药品安全五大隐患
  • 陈季冰:房地产调控思路改弦更张
  • 安邦:最大石油进口国对中国意味啥
  • 王瑛:中国企业家的自救与担当
  • 永新人:这物价咋就只涨不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