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财富管理兼销保险求存 信托借新还旧高危

2013年07月24日 02:17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 元;周珊珊

  “去年全年我们资产管理规模余额增加了20多亿元,增速更是超过100%;今年半年结束,增量只有数亿元,增幅不到20%。”深圳一家大型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总经理透露。

  说到原因,该公司总经理直言:“好的产品少了。”

  实际上,不只是好的产品增长在放缓。用益信托工作室负责人李旸说:“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都是集合类信托,而今年以来集合信托的增长出现了放缓。”

  据测算,截至2季度底,信托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万亿元。但集合信托占比越来越低。不久前,信托业协会公布了一季度信托数据,信托总资产8.7万亿元,较之2012年一季度末增长了64.7%;但当中集合信托同比增长只有39.6%。集合信托所占信托资产的比例从去年一季度的28.29%下降至23.99%。

  5、6月份,集合信托的产品数量和融资数量都罕见地出现了环比同比下降趋势。据此李旸估计,2季度末,集合信托所占比例还会进一步下降。

  对于信托的基础资产而言,这意味着风险的加大。许多信托融资项目依托集合信托,并且是借新还旧滚动式发展。当集合信托新产品规模萎缩时,借新还旧的模式的维系有可能出现崩塌。

  同时,这威胁到了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生存。

  “产品数量萎缩很快,很多同行因为没有产品卖关门停业了。”深圳某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总经理表示。为了生存,该公司也在谋求转型:“我们正在接触海外保险公司,希望可以代销海外保险公司的产品。”

  集合信托的萎靡

  如果不出意外,7月份集合信托的数量和规模环比会继续下滑。

  根据wind的数据,截至7月23日,集合信托新产品数量为237只,募资规模212.2亿元,即便后面几天很努力,也难以赶上6月份402只产品、613亿元的募资规模。

  下滑幅度更大的是单只产品募资额,7月份已发产品平均募资额只有1.27亿元,和6月份平均1.52亿元相比,降幅超过16%,同时也创下了过去两年内的新低。

  风起于青萍之末。从5月份开始,集合信托的环比和同比数据就开始恶化。

  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与4月份相比,5月集合产品的成立数量和规模分别减少了1.32%和14.19%;与去年的5月份相比,成立数量和规模同比下滑7.65%和29.58%。

  而6月集合产品的成立数量和规模数据继续恶化,环比分别减少了14.71%和0.52%;同比更是下滑了33.95%和40.58%。

  在信托这条产业链上,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感触明显。

  行业标杆诺亚财富也已经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向自己开发产品转型。

  许多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认为,产品数量的减少似乎是信托公司搞的鬼。“过去几年,信托公司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为了获得更高利润,好的产品信托公司直接就卖给客户了,不需要借助第三方管理公司。”前述深圳某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总经理表示。

  根据过往行规,一款集合信托产品,信托公司要赚募资额1%-2%的利得;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也要赚取1%-2%的利得,如果信托公司直接销售,那么会获得更高的毛利率。

  李旸也称,信托公司直销替代第三方销售的情况正在增多。

  但是这解释不了统计上的数据——集合信托连续3个月整体的数量和规模下降,而非仅仅是销售端数据的恶化。

  上海有信托公司人士认为,信托发行数量和规模的减少和季节性以及“钱荒”也有关系。“往年,信托的低谷出现在7、8、9这三个月。由于今年从5月底开始的钱荒,造成信托资金量收紧,因此提前到了5、6、7月份。”

  但这条理由虽然可以解释环比下降的现象,却解释不了同比下降的原因。

  借新还旧危险信号

  在银监会8号文出炉后,市场曾预期,银行为了解决“非标”资产问题,融资通道会从单一信托转向集合信托。

  但从接下来几个月的实践来看,集合信托更受影响。据西部某信托公司高管介绍,管理层对于许多信托公司集合产品监管更加严格,是集合信托数量和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

  而从去年以来,许多集合信托公司出现了延期兑付的问题。

  比如近期曝出的四川信托发行“锦都置业项目特定资产收益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查询信托产品)”兑付问题,因为基础资产无法偿还信托贷款,而被接盘。

  今年以来,类似案例频频。比如中信信托的青岛舒斯贝尔项目、三峡全通项目、安信信托的温州“泰宇花园”项目、昆山纯高项目甚至进入了司法程序;还有中诚信托山西振富能源矿业项目,中融、中信、新华、长安等多家公司在鄂尔多斯的部分房地产项目都出现了兑付危机。

  “虽然集合信托是备案制,但银监会对于一些风险高的项目审查更严格了。”前述西部某信托高管表示。

  信托公司也在收紧高风险项目。据悉,包括华融信托、中信信托等之前较为激进的信托公司在产品风险的管控上已经变得更加谨慎。

  “某信托公司领导已经向信托经理发出信号,要求新项目不能再出问题。”前述西部某信托公司高管透露。

  但这对越来越多“借新还旧”的项目则意味着风险的提早来到。

  信托融资成本高达12%-20%,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很少有行业的利润率能覆盖发行信托产生的财务费用。于是许多项目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维系其存在。

  用益信托工作室负责人李旸就称:“虽然没有准确的数据能够清楚标识出哪些信托产品是借新还旧的,但借新还旧的产品肯定是增多的。”

  如果信托融资额和发行数量减少,对于靠借新还旧维系生命的项目则是致命打击。

  李旸说:“5、6、7三个月的数据是否持续还需要观察,如果长时间持续,很多信托项目会发生兑付危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江泽民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 体育国足战韩国郑智或踢中卫 巴萨宣布新主帅
  • 娱乐李天一案原告索赔50万 法院落实卖淫调查
  • 财经财政部专家:房产税改革一举多得势在必行
  • 科技美25家最佳工作公司排行榜:谷歌落榜
  • 博客李天一律师:曝光卖淫敲诈“案中案”
  • 读书差距从幼儿园开始:中国该向日本学什么
  • 教育少数高考状元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遭拒
  • 钮文新:央行又藏了一个重要数据
  • 李山泉:埃及问题实质是经济危机
  • 张卫星:改革怎么总从欺负老百姓开始
  • 易鹏:底特律破产对中国城镇化的警示
  • 管清友:中国告别超调迎接均衡
  • 赵伟:为啥年轻人都想去大都市
  • 叶檀:克鲁格曼的悲观与楼继伟的乐观
  • 罗天昊:中国高速增长神话为什么破产
  • 梅新育:诋毁华为意在绑架澳大利亚
  • 马光远: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