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两位美国博弈论学者获奖
据新华社、财新网等媒体报道,北京时间10月15日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备受关注的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位美国对博弈论有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Alvin E.Roth)及加州大学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 Shapley)共享该奖项。至此,2012年诺贝尔奖已开出全部奖项。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计划,罗斯与沙普利两位经济学家将分享800万瑞典克朗(合120万美元)的奖金。
■获奖理由
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
瑞典皇家科学院确定这两位获奖者的理由是,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方面的贡献。颁奖词上说,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了一个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如何尽可能恰当地匹配不同的市场主体。尽管两位研究者的研究是各自独立完成的,但沙普利的基础理论与罗斯的经验性调查一经结合,各类实验和实际设计已经产生出了一个繁荣的研究领域,改善了许多市场的表现。
■获奖人物
埃尔文·罗斯
埃尔文·罗斯,生于1951年12月19日,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目前在哈佛商学院担任教授。罗斯在博弈论、市场设计和实验经济学领域都曾作出重大贡献。罗斯是美国杰出年轻教授奖斯隆奖的获得者,古根海姆基金会会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他还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和美国计量经济学学会成员。
罗斯当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从未想过会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很高兴能在今年12月到斯德哥尔摩领奖。
罗伊德·沙普利
沙普利是杰出的美国数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目前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及经济学名誉退休教师。他对数理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理论做出过杰出贡献。沙普利被很多专家认为是博弈论的具体化身。
沙普利1923年6月2日生于美国麻省剑桥,后入哈佛大学学习,1943年应征入伍,同年作为美国空军士兵在中国成都服役,他因破解苏联气象密码获得铜质勋章。战后他重返哈佛大学并于1948年获得数学学士学位,于1953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论文及博士后论文对FrancisYsidroEdgeworth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博弈论中推出了沙普利价值和核心解决概念。
他还对随机对策理论、Bondareva-Shapley规则、Shapley–Shubik权力指数、Gale–Shapley运算法则、潜在博弈论概念、Aumann–Shapley定价理论、Shapley–Folkman定理等作出重要贡献。
如今80多岁高龄之际,沙普利学术上仍有产出,如多人效用和权力分配理论等。沙普利没有在第一时间对获奖作出回应。其所在学校的发言人说,由于他已经退休,有一段时间没有授课了。
■看点
热门落选黑马胜出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传媒广泛看好的热门人物全部落选。他们分别是,美国耶鲁大学国际金融学中心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席勒,他成功预测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斯蒂芬·罗斯,他在套利定价理论以及财政金融领域有重要贡献;英国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教授安东尼·阿特金森,在收入不平衡、福利国家以及公共部门经济学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背景
经济学奖非严格意义诺奖
如果严格地说,诺贝尔经济学奖不算真正的诺贝尔奖。1901年设立的5个诺贝尔奖项分别为文学奖、和平奖、医学生理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中央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只不过其评奖程序与奖金数目和其他诺贝尔奖项类似。
经济学诺奖不关注具体问题
昨天有人提问题:这个奖项跟现在全球经济萎缩,特别是欧洲经济危机有什么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秘书长Staffan Normark教授回答称,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关注于解决某一个或者某一时间的问题,而是对整个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专家点评
获奖理论应用性更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表示,对于这两位经济学家的获奖有些意外,但对博弈论的获奖不意外。博弈论虽然被划为微观经济学,但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指导意义很大。郑超愚认为,获奖理论更多的是看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打破完美的假设,更加贴近现实,对于指导实际决策尤为重要。
博弈论正在受到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表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诺贝尔奖正倾向于把奖项颁发给应用性更强的领域。获奖的这两位学者所研究的领域是个较为偏的领域,不是主流学科,应该是“机制设计”方面的研究。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微博)则表示,从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3位博弈论专家开始,共有5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博弈论的研究有关,分别为: 1994年,普林斯顿大学约翰·纳什;1996年,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 詹姆斯·莫里斯和2001、2005和2007,而今又是博弈论学派的,说明博弈论很受重视。
没获奖并不代表没有实力
尽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结果常常出乎大家的意料,但最受热捧的4位候选人竟然全部落马,对此,郑超愚表示,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授予那些在许多年前就有研究成果的经济学家,比如博弈论在10年前就比较热门,本次获奖大热门的几位经济学家没有获奖,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实力,博弈论领域的经济学家在前几年已经有获此奖的,该学科已经受到了关注。他表示,今年有实力获奖的经济学家远不止这两位,没有获奖的经济学家未来还有机会获此殊荣。
诺奖得主对中国指导意义有限
中国人民大学西方经济学教授方福前表示,诺奖得主对中国的指导意义是很有限的。连续多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除了斯帝格里茨对中国很熟悉之外,基本上都没有来过中国。他们不可能对中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讲席教授李稻葵(微博)也强调说,对中国而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经济运行中最根本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用最规范的方法来进行总结。总结我们的现象,解释我们的矛盾,尽量用最严谨和实证的科学办法来研究它,而不能短期内追求西方人的时髦。
■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2011年获奖人: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获奖理由:两人的研究成果解答了许多有关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例如提高利率或减税将对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产生何种影响,中央银行调整通货膨胀目标将产生何种后果等。
◎2010年获奖人: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莫特森,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获奖理由:三人凭借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得奖。
◎2009年获奖人:美国经济学家艾利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E·威廉姆森
获奖理由: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姆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2008年获奖人:美国学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
获奖理由:瑞典科学院赞赏他创建新理论回答了有关自由贸易的问题:“自由贸易和全球化有何影响?全球城市化有何驱动力?” 并借此整合了先前完全互不关联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这两个研究领域。
2007年获奖人: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以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B·迈尔森
获奖理由:因奠定机制设计理论基础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获奖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埃德蒙·菲尔普斯
获奖理由:因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杰出贡献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及其对失业影响之间的关系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5年获奖人: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
获奖理由:因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4年获奖人: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获奖理由:因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共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报记者 马文婷 实习记者 夏旭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