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的前23年中,似乎没有和投资这个事情有半点关系,除了在从小到大一直玩的游戏《大富翁》系列游戏里买卖过股票、投资过地产外从来没有想过投资,更没有实际做过。然而现在投资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话题,他带给过我惊喜、悲伤、遗憾,带给我财富,带给我坚强的心理素质,一番牛熊周期之后,我更领悟到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投资,面对财富,面对生活。
以往的学校传统教育,很少涉及投资这个话题。每次看到听到,往往也是觉得和1994年的电影《股疯》一样,都是那些不务正业,一心想暴富的“赌徒”才会做的,正经的人应该是有工作,认真上班的那种白领。现在看来,当时的思想真是深受中国教育的毒害。
说说我们家的投资历史吧。2001年刚上大学那会,我妈开了一个股票账户,因为家在北京,我在上海读大学,所以也没怎么关心过我妈的投资收益情况。直到我大学毕业,跟我妈聊到这个话题,我妈说赔了一半。当时就是从2245点一路下来,跌到1300点左右。我大学学的计算机,毕业在上海Intel工作一年后,决定还是在2005年夏天回到北京,那会儿也正是上一轮牛市的起点,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吧。当时为了拓展点知识面,为今后职业发展拓宽一些渠道,决定报考CFA考试。刚开始学的时候,真的是从零开始,什么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的概念都是那么陌生,完全没有概念,我甚至都不知道基金公司也是要投资股票的。当时一起上辅导班的同学基本都是金融行业的,好心的同学就建议我可以多关注关注资本市场,多增加点感性认识。于是因为想增加点实践经验,巩固书本知识,接过了我妈亏损一半的账户。那时是2005年8月,上证指数刚刚下探到998点,有所反弹,在1100点和1300点之间反复振荡。当时说什么的都有,有外资银行说会跌到800点的,也有说中国股市不可救药了,要被推倒重来的。一切看来,都和去年下跌到1664点那么相似。只是那会儿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那些观点都是吓唬人的,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中国连续几年GDP增长都是在10%以上,怎么可能股市一直下跌呢。当时新闻里也是反复提到股权分置改革,虽然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总觉得是个好的东西。我下载了网上交易软件,边学边摸索中,清掉了我妈账户中被套多年的4支股票,又投入我一部分积蓄,便开始了投资的生涯。我买入招商银行、长安汽车、马应龙、G金牛(金牛能源)等等蓝筹股。当然了,期间也买过ST的股票,而且颇有盈利,当时的主要想法是1块多的股票算是比较便宜了,就买点。同年9月,第一次买了开放式基金,是工银瑞信成立后发行的第一支基金。
记得招商银行的成本价是6.30(股改前),长安汽车的成本价是4.42(股改前),马应龙的成本是24.17(股改前),在振荡中,这些股票也都被套,特别是长安汽车,一度跌到3.40。我也曾心灰意冷过,觉得股票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害人不浅。因为要准备12月的CFA考试,而且当时找工作也挺忙的,就没太关注股市。等到那段时间过去,发现招商银行已经停牌进入股改程序,后来一复牌,连续几个涨停,我也第一次尝到了股市给自己带来的喜悦。
之后股指也是一路上扬,突破1300点之下的箱体振荡。多空双方也出现了分歧,但是随着更多上市公司股改的深入进行,股市还是继续向上。赚钱效应出来了,本是好事,但是矛盾也出来了。因为我和我妈一直公用一个账户,我和我妈的操作思路完全不同,我布局的股票,刚开始拉升,就被我妈卖掉,经常错过主升浪。她常教育我,说我没经历过熊市,熊市里只要赚了,就得赶紧卖,否则一套就很久。我有时在公司上班,明明看到我之前买的某个股票涨停了,心里高兴半天,结果回家一查,我妈一早上就给卖出了,心里那叫一个火啊,有时也叨唠几句,我妈不耐烦了,就跟我吵。
为了解决上面那个矛盾,最终我决定,自己再开一个户,各自玩各自的,谁也别管谁。于是我在2006年五一前后开立了自己的证券交易账户,那会点位已经拉到1600点。我当时看了一份国信证券的研究报告,建仓了新安股份(成本价11.00元)、雅戈尔(成本价5.50元)、百联股份(成本价7元左右),如果持有到2007年,都是不错的几个选择,只可惜我妈在1600点振荡期间,都给我割肉卖了。后来我严厉地批评了我妈,尽量少操作我的账户。有时候想想内控还是挺重要的,如果不从根本上隔离,是行不通的。但是每次我改了交易密码,我妈都会苦苦哀求,说告诉她密码吧,怕我工作忙,没时间看股票,错过交易机会。我每次也都心软,把密码告诉我妈。尽管后来,她还是会乱操作我的账户,但是已经越来越少了。2006年五一前后,我帮我妈把储蓄账户的钱,投了12支开放式基金。后来股市6124点一路下跌,我将部分基金获利了结了,但一直还留着两家公司的,一个是上投摩根,另一个就是嘉实,只想看看长期持有,到底能赚多少钱。事实证明,盈利还是非常可观的,即便是2008年跌到1664点,基本回到我建仓买基金时的点位,几只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还是在70%以上。
在2006年五一前后,我还曾经动员过我爸也把一部分储蓄拿出来入市,但是遭到坚决的反对。我爸说,他天天听广播,老是有银广夏这种骗人的公司,说股市就是骗老百姓钱的地方,甚至劝我挣了赶紧出来。看来动员我爸,还是任重而道远的一项工作。后来随着股市稳步攀升到1900点,也是就是2006年年底的时候,我爸终于同意投钱了,但是有个条件,要自己开个户,单独结算。于是我们这个三口之家,有了三个账户,也算很有特色了。平时我管理我的账户,我妈管理她和我爸的。大家各做各的,也算相安无事。期间我妈给我和她的账户里重仓买入股改前的山东铝业,后来股改后摇身一变成了中国铝业,一度在该只股票上盈利10倍以上,令我刮目相看。后来我总结出一点,投资股票,要多互相交流,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路,有时最牛的股票往往是别人发现的,即便是没有专业投资知识的人,他们的选股思路和判断能力也不一定比你差。
转眼就到了疯狂的2007年,我CFA过了3级,股市也向最高点位进发。在530之后蓝筹股疯狂上涨的日子里,我曾经一度怀疑过到底日常工作有什么意义,辛苦干一个月,远远没有股票账户里钱来的快。在这种亢奋的情绪中,我也忘记了风险,心想2008年开奥运会,肯定不会跌,于是在6000点之上我还是满仓,依然相当乐观。
2007年10月开始,股指一路下跌,我也经常在收盘后呆呆地望着屏幕,没有心思工作,情绪久久不能平息。但是我依然坚持满仓持有,因为我总是想,反正我成本低,只要盈利就坚持持有。不过市场的下跌,远远超过所有人的预期,在我妈的劝告下,在3800点左右将大部分盈利的股票了结了,把除嘉实和上投摩根以外的开放式基金全都赎回了。也算保住了那波牛市的部分战果,否则真要持有到现在,本金都有可能亏损了。
在这次下跌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深入体会到什么叫系统性风险,什么叫经济周期,什么叫泡沫,也更加深入地体会了投资组合和分散投资的含义。都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如果仅仅是买了不同的股票,也保不住鸡蛋。但是如果买了其它类别的投资产品,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在2008年股市下跌,CPI、PPI不断上涨,央行不断加息的背景下,我发现了债券市场的机会,把股市撤出来的钱,投了一些高息的公司债和可转债,还是有不错的收益的,保住了本金,经历了一波债券的牛市,还小有盈利。
后来1664点启稳后,在1800到1900点,我自己选择了加仓,同时也理性给身边的朋友和同学讲了一些投资的知识和对市场的看法,他们都在我的建议下,建了一定仓位,到现在都盈利不少了。看到身边的人都能通过股市赚取了财富,我也挺有成就感的。
经历了这样一轮牛熊的周期,让我也体会了各种感受,各方面的心理也更加成熟了,有一些想法乐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尽管有些是老生常谈,但是确实是切身感受。
(1) 要享受投资本身的过程,不要太在乎结果。在关注资本市场时,面对各种消息、政策,去分析一下,是非常有意思的,尽管有时很难能做到量化,但是定性的分析和判断还是可行的,通过自己的判断做投资操作,如果对了,还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同样是赚钱,如果整天就靠听消息和找内幕来操作,就没有太大乐趣了。说白了,账户上的钱,就是个数字而已,享受投资过程中带来的成就感,同样重要。
(2) 用闲钱投资。因为只有用闲钱来投资,人才能放松心态,才不会太在乎短期的波动,才可能赚到大钱。
(3) 亲情很重要,不要因为投资和家人闹矛盾。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将家庭财产保值增值,让家庭生活过得更舒坦,让家人日子过得更好。可是如果因为投资闹矛盾,让家庭不和,就和投资的本源目的相悖了。
(4) 注意一些投资策略。有了以上的几点,基本就可以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态来做投资了,当然如果有一些策略,可能投资风险收益会更好一些。比如我,基本就在市盈率很低时建仓,坚持持有,少做波段,因为很可能踏空。多关注安全边际高的品种,比如一些低P/E、低P/B且业绩稳中有升的蓝筹股、一些折价率比较高的封闭式基金、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可转债等等。
(5) 多关注各种新闻,多出去走走,把眼光放得更加开阔。有时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了他投资的品种,以及发现问题和潜在机会的能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请网友把亲身经历的生活片段写成文字,讲述您的一次理财经历,例如“我的20年邮票收藏故事”、“我的一次投基经历”等等。[详细] [理财故事欣赏]
投稿邮箱:old_wolf@200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