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理财因人而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09:05 上海金融报

  傅烨珉

  首先“声明”,本文题意,非指那已被重复无数次的箴言———“每个人的资产情况及风险承受能力不一。投资理财须因人而宜,切忌跟风。”好,以下进入正题。

  近几年,国内金融机构日渐重视理财业务。无论银行、保险,还是证券、信托,皆在各自领域构筑理财“阵地”,个个都想帮助百姓通过科学理财实现资产保值、增值。顺带着,机构自己也能从理财市场“蛋糕”中分得一口。

  就拿跟百姓关系最密切的银行来说,这些年更是注重个人理财业务拓展。除了推出品种繁多的理财产品外,不少银行都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理财中心,誓将理财大业经营到底。但话说回来,有了理财产品,建了理财中心,就一定能把理财业务做到家吗?或许未必。

  一位在股份制银行工作的朋友,曾告诉我这样一则“笑话”:有位客户到该行

理财中心咨询业务,理财人员热情地建议不妨做份理财规划。恰巧那位客户也觉得,现在常听人说只有科学的规划才是理财的“最高境界”,因此表示赞同。随后,理财人员对他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制作出一份详细的报告。但一周后,当客户拿到十几页的计划书,翻了两页就搁到一边说:“报告太长太复杂,看不懂。你们有哪些好产品直接告诉我吧,”弄得旁人哭笑不得。

  朋友在说此事时,总忍不住笑,因为那位理财人员是他的哥们,至今感叹白费力气,对牛弹琴,他闻之便嗤笑不已(当然是善意的)。不过,听了这事,我倒有点想法。

  无疑,不论是为更好地服务百姓,还是为了与外资银行“抗衡”,国内银行通过创新

理财产品、加强理财宣传、设立理财中心等途径,力求进一步发展理财业务,都值得肯定。但期间,难免有瑕疵需要修正。正如朋友说的“笑话”,实际就说明:如何才能“吃准”不同客户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理财方式与之拉近距离,乃是摆在理财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

  我们说,这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同理,金融消费者在投资倾向、金融知识掌握程度、对理财产品的操作能力等方面,也必定存在差异。有些客户文化层次较高,为之服务轻松省力,而有些客户则较缺乏金融知识,常人云亦云或只认准实际产品。怎么办?这就要求理财工作者在先期了解客户投资倾向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分类。随后再针对其要求,采用相应的理财方式来服务。

  譬如,对缺乏金融知识的客户,理财工作者不妨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尽量少用金融术语,而是通过聊天来了解其需求,用通俗的语言把理财建议传达给对方,引起他们的理财兴趣。至于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客户,就可锁定目标群,通过重点营销来开拓。

  总之,“理财因人而宜”。这不仅适合理财者个人,对“

为人民服务”的理财工作者来说同样适用。因为,在开拓理财业务的过程中,照搬“样板”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好。只有为他人(也是为自己)找到一件合适的“衣服”,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代客理财水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