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国际金融报记者暗访伪私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 01:57 人民网

  今年疯狂的牛市让人们奋不顾身地往“股海”里跳,而上上下下的行情也让“股龄尚浅”的人摸不着头脑。市场因此便出现了一些打着“私募理财”旗号的公司,他们通过电话联系客户,宣称自己同多家知名券商合作操盘。听上去是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其实不具备任何从业资质。行骗手段非常简单,却十分有效。

  “热情”的陌生来电

  最近,记者的手机里出现一个陌生的号码来电,接通后,电话那头便传来一位女士非常热心的问候:“你好,我们是德邦证券的,请问最近你股票做得怎样了?”

  记者有些惊讶,为何证券公司会打电话给客户询问股票交易情况,于是随口应道:“一般而已,有什么事情?”

  “我们是格巴投资公司的,是专门做私募理财的,与国内多家著名券商合作,实力非常雄厚!”原来口中的券商瞬间变成了投资公司,这位女士依旧滔滔不绝地夸下海口,“只要你买了我们推荐的股票,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赚到最多钞票!”

  为了使自己更有说服力,该女士一再要求记者来其公司进行洽谈,而她所说的地址正是德邦证券位于志丹路的营业网点。

  “实力雄厚”的私募公司

  第二天,记者来到德邦证券志丹路的营业网点,但并没有发现电话里所说的格巴公司。一位保安告诉记者,这家公司只是在三楼借了几间房间而已,他们办公的地方在隔壁。而德邦证券咨询处的工作人员更是提醒记者:“他们和我们公司完全不存在业务上的合作,你要小心啊,跟着他们做股票是输多赢少啊!”

  记者再次与那位做私募理财的女士联系,她表示德邦证券三楼是他们的操盘区,隔壁是他们的办公区。两分钟后,记者便见到了从隔壁小楼里走出来的两位手拿资料、颈挂胸卡的女士。她们非常热情地带记者上了证券公司的三楼,在一个杂乱的会议室里,一位潘姓女士开始向记者介绍起公司的业绩。

  “我们公司已经成立7年了,和很多有名的大券商合作坐庄,很多股票的股价上涨都是我们公司在背后发挥拉升作用。”随后这位潘女士指出了一些沪上较大规模的证券公司,东方证券、中兴证券在他们口中都成为了公司合伙人。

  在介绍过程中,潘女士不时地打探记者做了多少年的股票。记者称自己只是跟风刚开户的新股民,平日较忙很少去研究行情。

  得知此事,潘女士看上去更自信:“我们公司从前几年的熊市到去年开始的牛市,一路走来的经验已经非常丰富了。委托我们做私募的都是几千万几百万资金的大客户,所以由我们来帮你炒股票,你完全可以放心赚大钱。”

  “皮包公司”的违法合同

  左一个实力雄厚,右一个客户群广之后,潘女士便向记者介绍加入他们公司成为会员的事项:“我们公司的理财客户都是10万元起做的,你先要交一笔预付款,就是你资金量的10%。我们公司在你股票盈利10%之后开始与你分成,公司提取的30%在你之前支付的预付款内扣除。所有的股票交易都会由公司帮你操作,你只需要把钱款汇入股票账号,再将账户密码交给本公司,到时候只需要在家等着资金数目越来越大就可以了。”

  记者查看了潘女士提供的合同书,发现上面所有的条款都是对客户的约束,并没有任何一项条款说明了公司所需要对合作交易作出的承诺或者应负担的责任。潘女士对此的解释是:“我们的合同书是根据《证券法》所制定的,该法中就明确指出风险自担,我们公司是照章办事,这是没有办法给予承诺的。”

  很明显,这家公司完全是无本套利,和一个投资者签订合同,他们就能拿到至少1万元的预付款,手头拿着客户的交易账户与密码,也没有具体承诺盈利10%以上需要多少时间。像这种没有任何担保的公司,如果瞬间来个“人间蒸发”,到头来苦的还是投资者。

  似乎是看出记者有些犹豫,潘女士再次承诺:“放心!我们公司已经成立7年了,做私募相当有经验。基本上1个月内是绝对能帮助你盈利10%以上的。”当记者问及如果一段时间下来只有亏损没有盈利怎么办时,潘女士拍着桌子使劲摇头:“不可能!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涉嫌非法融资

  记者最后以还要回去考虑为由结束了这次交谈。交易所营业厅内,记者就私募理财随意采访了几位股民,他们表示,像类似的电话他们接到好几次,也不清楚为何个人信息会被泄露,但基本都认为此类公司不值得信任。

  “我们做股票,输赢自己掌控,委托这种公司只会更加担心!”“以前我亲戚曾经加入过这种私募公司,结果亏得一塌糊涂,后来公司都找不到了!”“这种牛皮乱吹的公司搞不好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皮包公司’,到时候吃亏的还不是投资者!”

  记者就此类投资公司是否具有合法性采访了汇业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王树军。王律师表示,证监会所规定的证券投资机构不允许有保底条款,主要是针对具有证券经营机构营业许可证的公司。而目前除了一些大规模的券商,在上海没有一家投资公司拥有这样的许可证,更别说这种所谓做“私募理财”的小公司了。因此,这类公司本身就不具备证券经营的资质,那么出具的合同当然不具有合法性。王树军表示:“这种公司对外谎称和多家券商有业务联系,这完全是在误导投资者,所谓的业务联系其实只是通过证券公司这个平台进行股票交易而已。像此类的公司有非法融资之嫌,投资者要特别当心,切勿上当受骗。”

  据从事私募理财的专业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私募理财鱼龙混杂,其中有不少人打着“私募”的幌子进行诈骗。真正有实力或比较规范的私募,是不可能通过电话或网站去联系素不相识的股民的,这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国际金融报》 ( 2007-07-17 第01版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