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家庭理财上演龙凤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4日 14:38 厦门网-厦门晚报

  一个小家庭,谁管着不动产,谁掌握着现金,谁手握炒股账户,谁负责日常采买,都是大事。

  围城里的红男绿女,在这一场经济大战中,上演了无数个“龙凤斗”,情节精彩,故事曲折,结局也各不相同。

  一人一套房

  按揭各自担

  结婚刚两年,刘太和先生的小日子过得甜蜜平稳。两人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也基本相当。在家庭财政大权的分配上,两人平等分担,而且友好互助。

  结婚前,刘太在父母的支持下购买了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月付按揭1400元。刘先生同样在婚前购房,不过,他购买的是一套两室两厅,当时就预备作婚房。刘先生的这套房子每月按揭需要2500元。

  各自拥有一套房子的两人走进婚姻的殿堂后,着实烦恼了一阵。婚后两人住在刘先生的大房子里,刘太的小房子暂时没有派上用场。刘先生一度希望太太把那套房子出租或出售,好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但是刘太对这个安排很不满意。“那套房子是我惟一的不动产啊,以后万一遇上什么事,我就靠它了,为什么让我卖?”

  两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只好决定两套房子都保留,一人负责一套房子的按揭,就像婚前一样。刘先生月收入有5500元左右,刘太则有4500元,扣去按揭后,两人的结余资金基本相等。

  家庭其他开支也由两人共同承担。每个月的

物业费、水电费、电话费等由先生负责,太太就负责伙食开支。遇上外出吃大餐,两人还互相请客。遇上一方有“经济危机”,另一方会立马伸出援助之手。

  两人还共同设立了一个账户,每月雷打不动,都从各自的月收入中取出1000元存入共同的账户。因为结婚不久,共同账户的资金并不多。但是刘先生和太太都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两个人的生活会更有计划。这个共同账户由刘太掌握,刘太已经用这个账户购买了2万元基金。

  刘太说,因为经济上相对独立,所以各自都有了私人空间。“要是我想买一件比较贵的衣服,我就得自己攒钱。这也少了他的‘监督’,很自由。”

  (记者 林润)

  丈夫掌大权 妻子存私房

  “我家的经济大权,全部都被老头子一手抓了。为这个我们吵了好几次。但是这也没办法呀!”年届五旬的蔡太坚信丈夫是家中支柱,所以当年把财政大权拱手相让。而现在,她开始争夺“话语权”。

  蔡太太月收入大约有2000元,她的先生大约有3000元。但刚结婚的时候,两人的收入合起来不到100元。蔡太太很传统,结婚后,她每月的工资悉数上交,全部交给丈夫,由他统一支配。每个月,丈夫拿一部分钱交给蔡太太,供她采购家中日常物品。家中的重大经济事件,比如买房、投资、理财,蔡太太都交给丈夫决定。

  这个状态延续了20年,蔡太太感到自己颇受委屈。蔡太太说,丈夫统揽家中经济大权,对她的意见根本不听。比如,在资助双方父母或者亲戚的问题上,两人争吵不断。而且遇上两人意见不和,丈夫也没多少耐心做她的思想工作,总是采取“我说了算”的强硬态度。

  蔡太太想了很多试图改变这个状况的办法。“孩子长大,我们也老了。我希望手中能有供我自己支配的钱。”

  她说,她从两年前开始预留私房钱,现在已经攒了3万多元。家中的投资理财活动,蔡太太也慢慢“渗透”。

  “老头子喜欢炒股票,炒了这么多年都没有多少收获,我去年买基金,还赚了不少呢。”于是,蔡太太开始为家庭理财出主意,还建议丈夫退出股市,投资基金。

  少了争吵,家中更和气了。蔡太太说,自己存私房钱的事,丈夫后来也知道了,好在他不计较这个。(记者 林润)

  太太理财 先生不支招

  曾女士说自己没有很明确的理财观念,炒股票很被动,几个字概括就是——“没什么财商”。

  1997年,曾女士开始入股市,在31元的高价位买了有研硅股,结果这只股票最低跌到了七八元,市值降到了20%。她就把股票扔在那儿不管。曾女士说:“这是眼不见心不烦。”那些年,丈夫也没空搭理太太的操作,“放着就放着吧。”到了2006年,有研硅股涨到了18元,曾女士就把股票卖了。

  后来,曾女士一直热衷于短线操作,丈夫工作也忙,没时间帮她参考,任她一个人在股海里折腾。“五月底,大震荡”来了,曾女士从来也没想到止损,想的尽是补仓,有钱就买,结果买了就亏。“现在手上持的中达股份,是听朋友买的,买的时候11元,现在4元多,真是快亏死了,而且下跌的时候,我还不断补仓,结果越亏越多。”做工程师的丈夫只说理财嘛,就交给太太去做了,“不是不闻不问,就是忙得没时间搭理。”

  曾女士说,行情好的时候,每天中午,丈夫还看看走势,现在行情不好,丈夫连大盘也不看了。(记者 张海军)

  有分歧,床头吵床尾和

  林女士家的经济情况挺好。平日里夫妻俩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账单一来,谁在家谁付,也不分什么你的我的。但是,家庭理财总会有分歧,好在两人“床头吵床尾和”,最后都能商量着办。

  十年前林女士炒过股票,套牢后便再没理睬。后来朋友做其他生意,邀他们一块投资。夫妻俩觉得平时上班忙得很,又没有别的想法,就拿出了几万元钱投资。没想到几年下来还真有不少分红,比存银行划算多了。这下他们对投资理财又有了兴趣,并在今年5月再次进入股市。

  一进股市,矛盾就来了。林女士从事企业管理,炒股也抱着经营的心态,选择的都是些基本面良好的绩优股。她的先生则没有经营企业的经验,见上半年题材股一路高歌,也跟着买了不少。结果,经过这一轮震荡的洗礼,题材股一落千丈,这让两个人的意见又统一了起来。

  现在,夫妻俩虽然各有一个户头,可买的股票都一样。平时两人总是一起上网选股,做些必要的功课,等讨论决定后再一起买进。林女士说,这样无论好坏都挺坦然。而且夫妻俩都知道对方的账户密码。既然是家庭的共有财产,就没有什么东西需要隐藏。

  虽然理财总会有些分歧,但林女士觉得影响不大,“夫妻之间的共同语言应该多些才对,再有差异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林女士认为,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要强加给对方,可以多做些沟通。自己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总得经过市场的检验。(记者 林劭彦)

  太太:炒股都听我的

  先生:我是事后诸葛

  陈女士和她的丈夫都在做办公室文员,结婚有四五年了。陈女士说,家里的事情,凡是大事,都是丈夫拿主意的。“不过像炒股理财这样的‘小事’就是我张罗了。”

  “买什么股票,老婆说了算。”陈先生说,太太每次都会向他汇报自己买了股票,还会很专业地说明买入理由,比如,这只股票,现在价位是多少,业绩怎么样,预期能涨多少。每次,陈先生总是说,涨个5角钱、1元钱的,就可以抛了吧,可陈女士总是撑着不卖。

  5月28日,陈女士买的幸福科技涨停了,她喜中有忧。回家把这个心思跟老公说了,老公说要觉得不保险就卖了吧,可陈女士就是“死了都不卖”。结果隔了一天,下跌了。这只股票一直套到了现在。丈夫还时常提起,“那时候,听我的多好。”六月初,陈女士又买进了万科A股,不过没两天,胆子变小了的陈女士又把万科A卖了。没想到,刚卖掉万科A就一路上涨,丈夫又做了一回“事后诸葛”,给陈女士分析应该怎么买股票。(记者 张海军)

  在外是精明会计

  在家却糊涂理财

  虽然是个会计,林女士却从没想过把在公司的精明原样搬回家里。

  以前,林女士也曾“兢兢业业”地在家里记账,可坚持了一阵子她就放弃了。因为她觉得明明是一家人,过日子哪能算得那么清清楚楚。“现在问我钱包里有多少钱,我都说不准。”

  不记账,林女士偶尔也觉得家里的开支有点缺乏计划,可若天天记账、按计划支出,看到爱吃的东西还得忍着,着实没有生活乐趣。于是,她彻底放弃了计划开支的想法,但求钱够花,不过分超支就行。

  林女士说,一开始她和老公总是各花各的,没有谁专门管钱。水、电、煤气、银行代扣以及交给婆婆的伙食费,都由老公负责,孩子教育等其他费用则由她承担。她说,两个人也没有什么专门的约定,由谁具体负责什么。结婚那么多年,久而久之就有了些习惯。

  “一个家庭也不用分得太清楚。”林女士说。她的一些同事买大件时会要求和老公各出一半。可在她家,虽说是各花各的,但买大件还是老公付钱。她出去旅游或者囊中羞涩的时候,只要说句“拿点钱来”,老公也不会捂紧钱包。所以她的钱就放在包里,想花就花,剩下的再存进银行。

  去年,看着牛市的红火,夫妻俩也成了基民。买基金时,他们还是各买各的。林女士说,老公对基金并不是太懂,同事介绍了一只他就买了。最近,那基金跌得厉害,叫他卖他也不听。

  后来,老公索性放弃了家中的投资大权,全由林女士把握。老公还把剩下的存款交给她购买基金,自己乐得轻松。

  (记者 林劭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