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潜规矩让理财产品理不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 15:33 今晚报
一些市民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后,发现收益远不及宣传的那么高,甚至亏本,于是投诉数家银行 日前,国家金融监管部门高层人士不断批评一些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所引发的问题。记者连日来在本市多家银行网点看到理财产品的宣传海报依然醒目,一些曾被指责的做法仍然是行业销售的“潜规矩”。 混淆产品概念 夸大收益水平 市民马先生日前向本报记者反映,他在本市一家大型银行买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刚刚到期,没有达到银行当初宣传的收益水平。当他追问投资收益水平详情时,银行窗口人员只在电脑上快速按了几个键后表示该结果无误,但这种不清不楚的解释令马先生非常不满。而记者采访了解到,本市已经有数家银行出现了针对理财产品的投诉。 在暗访中,多家银行的销售人员对人民币和外币理财产品的投向和风险介绍不清,只是强调高收益。有的产品标榜的预期收益率竟然到了25%,但是业内人士指出,真正实现25%的收益率的概率极低。有的产品在宣传中混淆了“年收益率”和“累计收益率”的概念,某三年期理财产品“累计预期收益率10%(年预期收益平均为3.3%)”,宣传时却用“三年期产品收益10%”的用语,使人们误以为该产品“预期年收益水平为10%”。此外,有市民反映一款“非本金保证型”产品用“保本策略型”作宣传,而在细节条款中银行却用了“本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仅供客户参考,并不作为银行向客户支付理财收益的承诺”的表述,这意味着本想购买一款无风险的产品,却被误导购买了有风险的产品。 实际收益难料 理财风险不小 业内人士指出,很多市民对理财产品特性了解不多,实际上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内资银行,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都有一定风险。 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宣传材料中关于收益的概念繁杂。真实的情况是所谓的最佳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对于“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只能获得合同承诺的收益,而一些“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高风险投资产品,投资者的本金可能会因市场变动而蒙受重大损失。此前国内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一般年收益率为3%至4%,外汇产品一般年收益率在5%左右。尽管一些“打新股”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目前预期收益水平较高,但若赶上股市振荡,此类产品也是具有相当大的风险。 此外,许多产品设计本身有风险。例如,一些中外资银行纷纷推出跨市场操作的外汇理财产品,银行预先设定一个价格波动区间,当实际价格落在这个区间内投资者可获得收益,如果超过这一区间,外汇理财收益有可能为零。 银行追求业绩 忽视客户利益 由于误将银行理财计划产品当做高收益的定期存款,越来越多的退休老年人和一些抗风险能力低的人士倾尽财力加入购买者行列,监管部门已经多次要求商业银行以通俗的语言和适当的举例对各种风险进行解释。 记者了解到,许多银行往往无法保证执行这些规定。银行只是对窗口人员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只有一些高级客户经理才能对产品特性做出一定的分析和判断。此外,一些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计划的任务指标下,光追求销售业绩,而忽视了对客户的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近日曾痛批中国理财市场的五大问题,其中就提到目前国内专业人才短缺,许多客户经理把代客理财等同于产品营销,没有培养起忠于客户、对客户负责的理念。一些金融专家也纷纷呼吁银行不能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应严格执行管理规定。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