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中国个体户正在悄然消逝 将凸显社会阶层划分 (5)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 10:00 中国青年报

  哪怕是为了生存

  这是2006年冬天,发生在北京市中关村街头的真实一幕。几名城管正忙活着将刚罚没的一辆烤红薯用的三轮车抬上拖车,一个头戴绿色围巾、有些瑟缩的中年妇女在边上哀求。

  “求求你还给俺吧,俺以后不在这儿卖了。”

  “哪儿都别卖了,你还是回老家去吧!”

  “回老家……挣不着钱啊,你说。”中年妇女挤出个苦巴巴的笑容。

  在城市街头,这样的情景并不鲜见。“回老家,挣不着钱”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小唐夫妇,和他们所有外出打工的同乡身上。

  与此相关的是,据2005年的一份国际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个体户,超过半数为生存型创业,而非机会型创业。

  而另一份

清华大学所做的调查显示,生存型创业在我国目前创业总量中的比例,占据了九成。这些创业者,大多为下岗工人、失去土地或因种种原因不愿困守乡村的农民,以及刚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

  有人用通俗的话对“生存型创业”进行解释:没有更好的工作选择,只是为了“活下去”。其创业范围,多局限于商业贸易,如零售、个人服务、教育服务、社会服务等行业。与拥有技术和资金准备的创业者相比,生存型创业者往往个人能力较低,自身缺乏竞争力。

  这种前提下,如果国家政策在财政、金融、行政管理、信息等各方面,都没能给他们提供有力和有效的支持,同时又缺乏中间机构和组织,为他们提供切实有用的辅导,那么,其失败便很难避免。

  “个体经济天然地对其生存环境最为敏感,由于其弱小无助,大多来自底层失业贫困人群,在很大程度上,最需要政府的积极扶持和良好的外在市场环境,才能够生存下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玄和赵世勇撰文称,如今的个体经济,连赖以谋生的最低要求都难以实现。

  个体户“没有交易自由,没有地位,没有尊严”,文章指出,因此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为每个百姓提供必需的就业机会,使他们都能通过市场实现自食其力”。

  个体经济的式微,已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难题。在全球商业运营活动的便利性排名里,中国位居175个经济体中的第93位,而在开办企业排名里,仅列第128位。这与让整个世界为之惊叹的“

中国经济奇迹”远不相称。

  社会学家担心,个体经济的没落,将凸显社会阶层划分的隐忧,使中国社会难以摆脱不稳定的“洋葱头形”社会结构,建立稳固的“橄榄形”社会结构。

[上一页] [1] [2] [3] [4] [5]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