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正文
 

银行浮动型理财产品收益缩水让消费者很不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 00:39 重庆晚报

  

银行浮动型理财产品收益缩水让消费者很不爽

  浮动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缩水,让消费者很不爽

  投资不固定收益的

理财产品应注意风险

  本报讯近段时间,市内小额投资者纷纷致电本报反映:原想通过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赚钱,但实际获得的却是比定期存款利息收入还低的最低收益。

  渝中区王先生就遇到这样的烦心事:去年8月24日,他在某银行买了1.2万元的两份半年期不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银行当时承诺,预期收益与欧元兑美元

汇率变动挂钩,预期年收益率为0.72%或3.50%,以美元支付。

  但到今年2月25日王先生获得收益后发觉——银行选择了最低收益0.72%给他兑换,这样每一份取得的实际收益只有21.6元人民币(税前)。而把这笔钱整存整取在银行,在同样时间内得到的利息收益为99.36元人民币(税前)。

  事实上,银行当初在卖理财产品时曾这样宣传:零风险、低起点、多品种、高收益、高流动性。王先生据此认为,银行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对于实际收益为何变为最低收益?该银行大坪支行解释,主要是浮动型理财产品的风险所致。王先生等人在该行购买的浮动型理财产品,其收益与欧元兑美元的利率挂钩,该行设定了两个区间,并作出规定:如在该理财产品的有效期内,欧元兑美元的利率同时突破了两个区间,投资者就只能获得最低收益。王先生等投资者刚好碰到了欧元兑美元利率突破了两个区间。

  据了解,来自市内各银行的信息显示,从去年至今,我市各银行推出的本外币理财产品约有200种,且多数为不固定收益型产品。同时,银行给出的本外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也水涨船高,以人民币结构型理财产品为例,预期收益已从最初的百分之一点几达到了现在最高的5.2%-5.4%。

  而不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实际获得的收益多为预期当中的最低。业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首先,银行为了达到通过多卖产品来实现储蓄计划,不排除盲目抬高预期收益,给投资者开“空头支票”;其次,投资者误认为预期收益就是实际收益,盲目购买。

  对此重庆银监局表示,将对此进行调查。

  记者张彬/文毕克勤/图网络编辑:孔祥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