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生活理财 > 正文
 

401(K)计划实战攻略(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 18:22 周末画报财富版

  在投资菜单选择和雇员理财教育上,柯达公司的做法颇值得借鉴。他们为雇员设置的401(K)计划,总共列出了36家基金供选择,并将所有基金划分三个层次。要求简单化的雇员,可以看公司编撰的一本名为《简易操作》的小册子,为不同年龄层的雇员推荐在股票和债券方面有适当组合的基金。想要获得更多收益的雇员,可以看《选择》小册子。想了解更多细节的雇员,可以看《选择多多》小册子。雇员还可以到投资基金去同基金经理面谈。

  投资

股票市场风险大

  在实际操作中, 2003年美国整体上的401(K)资金有45%投入股票基金,9%投入平衡性基金,16%投入公司股票,10%投入债券型基金,5%投入货币基金,13%投入担保投资合同或其他稳定的价值基金。其中股票所占比例相当大,年轻人持有的股票资产,较年长者更多。2000年开始的熊市,使许多接近退休的401(K)投资者遭受沉重打击。50岁以上、工作30多年的401(K)账户持有人,其2003年末账户平均余额,比1999年缩水了9.3%。尽管大多数401(K)账户持有人在1999至2004年期间投资表现很好,但年纪较大账户持有人的这种困境,说明熊市给接近退休人士带来的风险值得重视。

  美国基金巨头先锋集团于2002年对401(K)计划的研究显示,市场低迷对账户的影响十分巨大。在1999~2002年3年熊市中,70%的401(K)账户出现亏损,半数以上的亏损超过了20%。

  好的一面是,同期标普500指数年均跌幅达14.6%,但401(K)账户投资在3年熊市期间,中值年均下跌6.3%。但同时也有人指出,即使401(K)计划的股票投资表现跑赢大市但也无助于解决他们退休后的生活问题。先锋2004年6月的资料显示,过去5年401(K)账户的年均回报为2.7%,仅能够跟上同期通胀的脚步。

  正确体系错误时机?

  401(K)体系施行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整个社会养老制度的成熟度和监管力度。美国的养老金管理相对成熟,尚且会有类似安然的事件发生。那么也难怪有部分人质疑——现在真的是建立“类401(K)”养老体系的恰当时机?

  国内的养老金管理,尚处于混沌状态。即使是面对结构相对简单的单一社会养老制度,大部分个人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大多数的雇员,只知道每月由自己和雇主在缴款,却对谁在管理,如何管理一无所知。更从来没有收到自己的账户清单,遑论电话和在线查询明细的贴身服务了。

  在实施“类401(K)”养老金体系时有三点最关键。第一,雇员对自己的钱没有自主权,更处于一个“盲”的状态。第二,大多数人的投资

理财知识非常有限。第三,投资理财专业人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很难令人放心。

  我国当前投资产品缺乏和市场风险高的问题也对建立“类401(K)”体系有负面影响。作为养老第二支柱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大部分都是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债。而这两者的收益是明显低于通货膨胀率的。若干年后,退休的雇员要质问一句,谁耗损了我的奶酪?还找不到该负责的人或部门,所有的罪过都推给了通胀。

  并且在企业年金管理方法上各地有各地的土政策,这对规范企业年金管理是不利的。在某些省市,例如广东、浙江、云南、福建、天津财政部门硬性要求将企业年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而在重庆、辽宁、安徽等地区在企业年金管理方面没有建立个人账户。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撑,无法运作。如果不能解决企业年金领域的统一管理和监督问题,在此时推出类似401(K)的“利好”政策实际上反而增加了这个市场的“虚火”。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在养老保障问题上实行三条腿走路是必然趋势。应从单一社会保障转化为社会保险+企业年金+个人理财积累三足鼎立的结构才能达到平稳。

  笔者认为在建立新体系前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理财者知情权和监督的问题。第二,要尽快提高体系参与者的理财素质。归根到底,每个理财者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分辨能力。但应该由谁去承担教化责任?这绝对不是一个部门或机构的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传媒都应该在提高中国人理财素质方面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这也是笔者撰写401(K)主题文章的用意所在。

  新浪财经声明:未经《周末画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以上作品。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