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月玲
回龙观,北京知名的居住区。有人总结出它的三大特点:
一是大,观内分十多处园子,如云趣园、风雅园、龙华园、龙泽园等,园下又分小区,设计的规模是30万人,据说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相对独立的居住社区;
二是居民的同质性程度比较高,虽有些拆迁户、退休老人,但居民以年轻白领为主,房产个人所有,属有产或中产阶级。
三是回龙观地处北京北五环外的北郊,尚在建设中,配套措施不完善,特别是交通问题很突出,入住率并不高。加上小区周围文体娱乐设施极少,人们白天进城上班,晚上回来只能是睡个觉,所以,回龙观又得名“睡城”。
但是,这座“睡城”并不平静,时不时地发生“维权”风波,发达的社区网络,直推直选成功的人大代表,让人不能不关注偏远的回龙观———这座新兴的、大型私有业主社区。不少社会学者密切关注着这里业主们的动静,认为这里是中国社区自治最具希望的一块土地。
绿地就是业主的权利
回龙观里最大一起维权事件是“绿地风波”。
2000年,回龙观一期业主购房时,开发商提供的小区规划图、楼书上标有一块挺大的绿地,说是上面还要建个运动场。入住两三年了,那块“承诺的绿地”一直荒着,居民们等着它有一天变绿。到了2003年9月,突然有一天,这块空地上有了动工的迹象。
一打听,业主们才晓得不是建原先说好的绿地和运动场,而是要盖公交公司的8栋住宅楼。不断有业主过问此事,但没人理睬。
工地上已搭好台,建设单位准备搞开工典礼了,业主们纷纷聚集到工地抗议,开工典礼台成了维权演讲台。过后,回龙观的业主们成立了“维权小组”,下设宣传、工地、法律组,开始正儿八经的维权。
业主代表找到开发商,开见面会、谈判。开发商的解释是:图上标的“绿地”是他们工作“失误”。这个解释不但没让业主满意,反而被激怒,更觉得开发商的行为是“欺诈”。
参与维权的业主说:“市政府、市委,甚至国务院,能寄信的地方,我们都把上访材料寄去了。打市长热线电话,可总也打不通。”
这一年的“国庆节”,居民们在空地上组织了社区“迎国庆篝火晚会”。会后,趁人没散,有人提议去上访,当即,一些有私家车的业主,开车到了北京市政府和中纪委,递交了上访信,要求查明开发商“欺诈业主”的真相,在经济适用房开发的背后,是否存在腐败问题等等。至此,事情闹大了。
绿地纠纷核心,就是当初小区究竟是怎么规划的,是不是真有绿地、运动场?公交公司的住宅楼是什么时候立项的,其间有无规划变更?要想了解真相,必须看到规划图。一些业主数次跑到规划委,但没看到。
退休医师杜茂文是维权小组成员,“国庆节”上访过后,他和几位业主又来到规划委。
“一块去看图的业主里,就有一位老设计专家,他参与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等了老半天,工作人员拿来一张全新的大白纸,是复印的图,我们要求看原件,说不能看,保密。我们看到的图上,那块地上根本没标盖房子,也没写绿地,只有‘待建’字样,我们照了相。”
居民害怕施工方突然开工,造成事实,于是,有个业主想出一法儿:咱们自己动手绿化空地,在里边种满小树,就没法施工了。很快,1000多棵速生白杨树苗拉回来,堆在工地门口,小区居民自己掏钱,现场买苗,然后一家老小进去种。种好树,大伙又一起平整了地,打上石灰,搞起了羽毛球场。
“我们种下的白杨树,成活率80%,被拔掉时已经挺高的了。”
“每天,都有不上班的老头儿老太太,守在工地门口,不准他们进料。”
“绿地争夺”处在了僵持阶段。
因为业主的上访,惊动了有关领导部门。不久,便成立了“回龙观小区业主信访问题协调领导小组”,回龙观的居民们感觉“绿地问题”有望解决了。业主维权代表做了详细的资料准备,制作了几十张幻灯片,自备投影仪,在和“协调小组”的见面会上,一一汇报。协调小组表示要查明情况,处理好这些问题。
但不久后,相继突发了一连串事件,使维权引发的冲突,不断升级。
当时,正值“京城金秋房展会”,几十位回龙观业主,为了给开发商难堪,头戴小白帽,扯着条幅到了展会。他们直奔那家开发商的展台,抗议开发商不讲诚信,导致组委会只好关闭这家开发商的展台。
这天晚上,吃过饭,散完步,杜茂文正在家里上网,突然来了个电话:“杜老师,不好了,出事了,我们的人被打伤了,你快来!”他赶紧到了工地附近,果然一个业主维权代表躺在地上,说是被工头指使的民工用棍子打了头。
“我说快打110报警,有人说早打过了。结果110没来,120倒来了。大约40分钟,警察才赶到。这时,现场的人是越聚越多。”
“我们抓住了一个打人的民工,大伙儿都要揍他,还是我们的一个业主,把他关进自己车里,实际上是把他保护起来,否则,真不知道后果会怎样。”
当时在现场的业主回忆说:“本来我们的人被打伤了,那些打人的人就在工地上,戴着安全帽,手里拿着棍子。警察到了现场,本以为他们会马上积极抓捕凶手,收缴他们的凶器。结果他们也不说什么,也没去抓打人的人,只是拿着摄像机,一个劲儿地摄像。”
“大伙儿本来情绪就挺激愤的,又看到警察是这个态度,认为他们是行政不作为,越发激动。不知谁喊了一句,走!我们开车找市长去!结果,呼啦啦,一下子聚集了近百辆私家车。”
就这样,车子一辆接一辆,一路闪着应急灯,朝深夜的北京城驶去。
“从代表一个人到代表一群人,从具体维权到积极参政”
回龙观业主们“空地变绿地”的梦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眼下,那片空地上建成的商品房,正以每平方米4000元的均价出售着。
对于“绿地风波”,回龙观社区网上论坛,当时就有帖子这样分析:
“城市规划的不透明和缺少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回龙观事件愈演愈烈的制度原因。在一个对规划缺乏必要约束的制度背景下,由于土地背后所隐含的巨大利益,想尽各种办法打通关节、变更规划,以谋求商业利益,是人们心照不宣的猜测。
“将要盖起的8栋12层的住宅楼中,并不全部是公交公司的宿舍,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变成商品房出售,而由此可能带来的利益,才是引发绿地事件的根本原因。”
维权失利后,为了替一位维权小组成员请律师、打官司,回龙观业主在网上自发组织募捐,竟捐得了人民币11万元;他们还为关在拘留所的维权代表,过了隆重的“网上生日”,鲜花和祝福的帖子络绎不绝。“保卫绿地”引发的一系列维权活动,成了许多回龙观一期居民再也抹不掉的记忆。
一位住在回龙观,一直关注维权活动的社会学者,很是感慨:“这是一种远远超出想像的社区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自哪里?当然最显而易见的解释,是社区成员的共同利益。但问题是,在同样存在共同利益的地方,却不一定会具有这样的一种社区凝聚力。”
这次维权,给回龙观带来了另一件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维权活动本身。
2003年10月29日,回龙观社区网上论坛贴出一个“重要通知”:
“各位业主:昌平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正在紧张进行,这是一项关系到我们切身利益的大事。回龙观地区的问题有目共睹:交通拥堵,治安混乱,医院、学校配套不足,业主权益屡受侵害,希望大家积极参加选举,选出能真正代表我们自己利益的人,推动回龙观文化社区问题的解决和建设的发展。目前,大家的首要任务是在11月15日前,到各居委会登记选民资格。”
那时,北京区县人大换届选举刚开始,按有关规定,只要由10位选民共同推荐就可成为独立候选人。结果,回龙观选区第一轮选出了9位候选人。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