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强 通讯员 刘观浦 杨宇 报道
博导董树亭说,一个农学教授、农学博士只会纸上谈兵,怎么能理解农民的需求呢
本报泰安讯 见到贾士芳时,她正在校农场里忙着收获自己种植的玉米。这位山东农业大学的博士生笑着说:“没想到读到博士了,竟然又当起了‘农民’。”
从今年6月起,小贾和同在该校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的10位博士生一样,承包起导师分给他们的每人3亩“责任田”。在那以前,小贾连锄头都不认识,现在播种、除草、施肥、打药,全靠自己动手。
他们的导师是山农大副校长、玉米中心主任董树亭,这种培训方法他已坚持5年了。董树亭说,一个农学教授、农学博士不会种地,只会纸上谈兵,怎么能理解农民的需求呢?
在我省农业科研领域,董树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主持研究的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发明的玉米夏直播等多项栽培技术在全省推广,夏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被确定为省地方标准。
但他更在意的是如何把这些技术送到农民手里,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多年来,他给各级官员、各类专家讲过课,感觉农民才是最热心、最认真也最较真儿的听众。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直盯着你,一连串问题逼问过来,没有实践经验还真难对付,底气不足,腰杆子先软了。“搞农业科研,就得敢正视农民的热切的眼神,得有真本领。”他总结说。
“种地的好处太多了。”董树亭笑着说,他自己种了10年玉米,结交农民朋友无数,“农民有啥难题,不用张嘴,我也知道。”
“我们有投资上千万元全国一流的实验室,基本的研究还要从大田里做起。”董树亭说。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先种出全省一流产量来。
贾士芳对自己的收获也很满意:“现在起码能和农民交流了,能明白他们对科技的需求。农民可是一辈子脸朝黄土。有了切身感受,才明白他们多么不容易,心里跟农民的感情一下子就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