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理财亲历 > 正文
 

马云:特立独行的IT狂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 18:40 《理财》

  俞伟坚

  自称不懂电脑,却混迹于IT业;不懂管理学,却当上了大老板。自称“像阿甘一样简单”的马云,开创了世界互联网的第四种模式。如今的他,掌控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两大网站,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国际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哈佛大学两次将他和阿里巴巴的经营管理实践收录到MBA案例中。

  “傻孩子”马云

  马云是杭州人,生于1964年10月。 从小,马云就显出一股“傻”气。比如说,他小时候经常打架,打了无数次架,挨过处分,甚至被迫转过学。但他打架“没有一次是为自己,全是为了朋友”。老师和家长说他有“傻气”,但朋友们却说他这是“侠气”,说他是最讲义气的人。

  马云的“傻”,还表现在学习成绩上,他的数学曾考过1分。他说:“我实在是笨得很,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马云由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其中一次数学得了31分;由高中考大学,数学得了21分,高考彻底失败。不得已,高中毕业的马云开始踩三轮车谋生。风中雨中,马云对自己的学生时代还是有些怀念的。如果说,他作为学生,还有什么让自己自豪的话,那就是他的英语成绩特别好。13岁时,他就能给老外当导游,用自行车带着老外满大街跑了。仅此,便足以羡煞许多同龄人。但除此之外,马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光彩的经历。

  马云说,20岁之前的他,实在太普通了。像他这样爱打架,学习成绩不好,留级,考不上大学的人,一抓一大堆。如果就此沉沦,那就永远也没有以后那个光彩照人的马云了。

  命运的改变,来自于一次偶然的机缘。有一天马云在火车站捡到—本书——《人生》。路遥的这本成名作,曾影响过无数人,也影响了马云。读完《人生》后,马云坚定地说:“我要上大学。”

  以“阿甘”般的傻劲,经过无数辛苦,1984年,马云考入了杭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读本科。他当时的分数,离本科线尚差5分,但由于本科没招满人,他幸运地读上了本科。从小到大,马云读的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而他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也没能读上一流大学。可是,正是以上大学为契机,马云开始了追求卓越的历程。而从这时起,命运之神也开始眷顾马云。

  “傻就傻到底”

  大学里的马云,如鱼得水。他的英语成绩太好了,不用怎么学习就能稳坐英语专业的前五名,这让他总觉得无事可做。于是,马云就进了学生会,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开始积极社交,广交朋友。

  大学毕业后,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当老师,教英语。1991年,不甘寂寞的马云利用业余时间,和朋友成立了海博翻译社。第一个月,翻译社收入700元,但仅房租一项便要支出2000元。这时候,又有人说马云犯傻了,安安稳稳地当大学老师得了,瞎折腾什么!

  马云的优点是,要傻就傻到底。当合伙人动摇的时候,马云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满世界地去卖小商品,包括卖小工艺品、卖花,卖书、卖衣服……用最原始的方式维持翻译社的运转。凭着这股不怕吃亏、不怕吃苦的“傻”劲,马云的翻译社活了下来,并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正业”,在做这些事的时候,马云还是全校课程最多的老师。

  30岁的时候,马云成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许诺将来让他当外办主任。但这时的马云,又做了件天大的“傻”事:他放弃了在大学中的美好前程,辞职了!

  1995年4月,马云联合朋友,凑了2万元钱,创建“海博网络”,这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公司成立之前,马云曾找了24个朋友咨询,有23个人说不行,只有一个人说可以试试。但马云却不听“逆耳忠言”,坚决行动了。对他的这个举动,朋友们大呼“傻到家了”!

  在当时,马云也是刚听说“互联网”这个词,多数国人尚不知互联网为何物。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的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完《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刚刚创建雅虎,领潮流之先的中国科学院也刚刚开通互联网。而那时的杭州,甚至还没有开通拨号上网业务。这种情形下,搞互联网如何赚钱?朋友们坚决反对马云也就不奇怪了。

  但实践证明,马云的选择是正确的。不久后,上海和杭州的互联网相继开通,马云的业务开始火爆起来。那时,在国人的眼中,互联网还是个神秘的事物,懂得网页制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赚钱太容易了,一个中英文对照的页面,2000字,加上张照片,马云就收人家2万元。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马云就赚到了500万元,赢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也创出了自己的名气。

  马云说:“刚开始做互联网,能不能成功我也没信心。只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总要试一试,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调头;但是你如果不做,总走老路子,就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

  1997年,在业界已小有名气的马云,接受了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带着自己的队伍开赴北京,先后为外经贸部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中国招商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在外经贸部的经历,使马云的层次又有了一次飞越。在此之前,他只不过是杭州的一个小商人;在此之后,他有了开创大事业的雄心和视野。

  1999年初,马云回到杭州,投入50万元人民币创建阿里巴巴网站,让自己的人生进入了新的历程。

  “疯子设想”

  马云给阿里巴巴网站的定位是:“面向中小企业,做数不清的中小企业的解救者。”对这个决定,许多朋友认为是“疯子的想法”。根据著名的“15%、85%定律”,15%的大客户可以为企业带来85%的赢利,当时著名的亚马逊网站,便是主要为15%的大企业服务。而马云,则选择了85%的小企业。

  对此,马云有朴素的认识:“听说过捕龙虾富的,没听说过捕鲸富的。”他认为,大企业的钱固然好赚,但大企业有自己的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它们并不特别依赖互联网;而小企业什么都没有,它们才最需要互联网。亚洲是全球最大的出口供应基地,中小企业密集,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渠道不畅,被大跨国公司控制。在亚洲为中小企业服务,是大有潜力的。只要这些中小企业上了阿里巴巴的网,就可以被带到美国、欧洲……

  马云的“疯子设想”,获得了众多风险投资商的认可。他们称阿里巴巴的这种B2B模式,是继雅虎门户网站模式、亚马逊B2C模式和Ebay的C2C模式之后,“世界互联网的第四种模式”。阿里巴巴网站建立仅一个月,便有30多家风险投资商要投资阿里巴巴。经过选择,马云接受了以高盛为首的投资集团500万美元的投资。这笔钱一到账,马云便开始从香港和美国大量引进人才。马云知道,阿里巴巴网站必须是全球性的,因为亚洲的中小企业是卖方,欧美大企业是买方,如果只立足于国内或亚洲,阿里巴巴就变成了没有买家的卖家,单方生意是做不成的。因此,阿里巴巴必须迅速覆盖全球,成为全球性网站。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没有海外人才是不行的。引进人才计划完成后,阿里巴巴的高管团队中,除了马云全都来自海外。

  被业界传为“怪谈”的是,这些有海外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跳槽到阿里巴巴后,个人工资收入不但没升,反而狂降。像雅虎搜索引擎和

电子商务技术的首席设计师吴炯,到阿里巴巴后不仅工资降了一半,更失去了原来每年高达7位数的雅虎股权分红;而在美国通用电器担任要职15年的关明生,和瑞典AB公司副总裁、耶鲁大学经济与法学博士蔡崇信,也都是跳槽到阿里巴巴后,工资就比原来降了一大半。这群精英在阿里巴巴刚刚起步的“贫穷时期”,聚到了马云身边。一来,他们看重的是阿里巴巴的发展前景;二来,他们是被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所吸引。

  精英们的到来,给马云增添了底气。1999年底的一天,马云被安排与曾被称为日本首富的软银老总孙正义见面。面对一大屋子人,马云先用6分钟时间陈述了阿里巴巴的目标和理念,他正要继续讲下去,孙正义却走过来说,“我已决定投资你的公司”,并决定亲自与马云谈判。

  软银每年会收到超过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只能选择其中的70家公司进行投资,而孙正义呢,只会与其中一家最有潜力的公司亲自谈判。这次,孙正义选择了马云。谈判的结果,孙正义决定投资3500万美元给阿里巴巴,他的理由是:“我坚信,一切的成功都是缘于一个梦想和毫无根据的自信……”

  但是,签约之前,马云又“犯傻”了。这次,他竟觉得3500万美元太多了,他不要这么多钱,只要2000万美元。他说:“做互联网,我是在赌博,但我只赌自己有把握的事。2000万美元我是管得了的,钱再多就失去了价值,对企业是不利的,所以我不得不反悔。”马云这种对钱的尊重,更赢得了孙正义对他的尊重。

  马云的判断是准确的,孙正义是有慧眼的。创业当年,阿里巴巴的会员就达到8.9万个;2000年则达到了50万个。

  “活着”度严冬

  2001年,互联网开始进入严冬时代。此前,互联网的老总们最愁的是如何把到手的钱花出去,而现在,他们则必须考虑让网站盈利,让网站生存下去。

  那一年,马云最常说的一个词是“活着”。是的,阿里巴巴必须活下去。要活下去就得盈利,但这时的网站们,尚不知道如何盈利。2002年,马云给阿里巴巴定的目标是:“赚1元钱”。他对全体员工说:“要赚100万元钱,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但要赚1元钱,谁都知道怎么去做。每个人都多做一个客户,对客户做好一点,让成本减少一点就可以了。2002年,赚1元钱就实现目标,赚2元就超过了目标的100%,赚3元就超过目标200%……”

  为了实现盈利的目标,阿里巴巴的300多名员工都非常努力。但这时,马云却作出了一个“疯子”般的决定。当时,互联网公司一定要给客户回扣,如果不给回扣就拿不到生意,而如果给回扣,就卷入了马云非常讨厌的腐败现象。经过公司高层的激烈讨论后,马云说:“我出来创业,是为了创造财富,给社会创造财富,我相信诸位也是这样想的。我们既然反对社会的腐败现象,又为什么支持这种腐败?当然,对我们来说,目前的第一要务是盈利,可还有超越这个第一要务的原则。那就是,我宁可把这个公司关了,也不允许给任何客户一分钱回扣。”有人私下评论,说马云是在挑战做生意的潜规则,是逆时而动,“真是疯了”!

  与这个决定相配套,2002年3月,阿里巴巴启动了“诚信通”计划,即与信用管理公司合作,对客户进行信用认证。结果显示,这样的做法不仅没让客户流失,反而让客户对阿里巴巴更加信赖了。

  通过不断的努力,2002年,阿里巴巴赚了5万多元钱。5万多元,实在是小钱,但这5万多元,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最寒冷的严冬里,阿里巴巴成为最早宣布盈利的网站之一。也因此,阿里巴巴的实战案例被选入了哈佛商学院的MBA教材。

  “把互联网带入网商时代”

  2003年,马云为阿里巴巴定下了每天收入100万元人民币的目标。当时,有两位高管人员觉得这有点天方夜谭,于是他俩与马云打赌,每人用1万元作赌注赌阿里巴巴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这一年的春夏之际,由于突如其来的非典事件,阿里巴巴的办公场所被隔离,但公司业务照常进行。 在被隔离的12天里,阿里巴巴不但没有垮下来,反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5月7日,阿里巴巴总部全体400多名员工在家办公的第一天,其中文网站一天内的买卖商机突破了12500多条,创了新纪录。非典给许多企业造成了冲击,而同样也陷入被动局面的阿里巴巴,却把它转化为一种挑战,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年7月,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成立,在半年之内就挤入了全球网站排名前70名。

  结果,2003年,阿里巴巴实现了每天收入100万元的目标,全年盈利超过了1亿元。两个与马云打赌的高管人员,也认赌服输,痛快地各自交了1万元给马云。马云呢,春风得意,用这笔钱请两位高管各吃了一顿鲍鱼。

  2004年,马云为阿里巴巴定下了每天盈利100万元人民币的目标。

  2005年,马云为阿里巴巴定下了每天缴税100万元人民币的目标。

  有人说,阿里巴巴赚的钱,“海了去了”。但马云说:“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公司,在一年内连1个亿美元的利润都没实现的时候,赚的钱根本不算钱,应该叫做‘花生’。或者说,连花生都不是。”马云认为:“

中国电子商务产业格局将产生巨变,一个新的互联网应用人群正在形成主流,互联网将由‘网民’和‘网友’时代进入‘网商’时代。作为网商的代言人,阿里巴巴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要把互联网带入网商时代。”

  有人觉得,马云的目标有些“狂”了。但“狂妄”的马云,总会谦虚地给比自己年轻的人以忠告:“我是个很笨的人,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我想,如果连我都能够创业成功了,那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都能成功……”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马云相关网页共约423,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