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恒超:我一直跟着政策致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1日 15:05  《钱经》杂志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三十年里,农村的改革一直牵动人心。中央的一号文件内容大多是与农业相关的。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民富裕了,农村环境改善了,才有稳定的基石。而这三十年间,农民也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默默耕耘着。

  关键词:联产承包责任制、科技下乡、节能减排

  文/本刊记者 马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风雨兼程,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传统“禁区”,闯过了一道又一道艰难险阻。成功与挫折相伴,反思与期盼链接,欢欣与忧虑交织,亲历了国民经济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历史留给国人无数难以忘却的记忆,请看一个农民30年的心路历程……

  大学梦醒

  1977年高考恢复的时候,陕西合阳县的马恒超刚满18岁。“我在家里排行老三, 1975年初中毕业,父母就不让我继续上学了,原因是当时在农村招工、征兵、上大学都是要经过推荐,兄弟几个不可能都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大哥已经被推荐上大学了,我和二哥的希望就很渺茫。后来听到高考恢复的消息,我也曾想通过考试上大学。”马恒超回忆说。当时他跟家里人说了自己的想法,却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理由是必须要留个男孩在身边。

  马恒超的二哥高中毕业基础更好,考大学他二哥当然更有希望,当教师的父亲告诉他以后还可以通过顶班来参加工作。 “父母说的话,我也必须听着。当时我心里想,不考就不考了,父母年纪大了也需要人照顾。”马恒超虽然思想上不愿意,并因此睡了几天,不出门也不吃饭,但是还是听从了家里的安排,并幻想有机会接替父亲就近参加工作,但是由于政策变化,后来班也没有顶成,他就无奈地留在家里安心务农。

  “大包干”带来的改变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当年还有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摁下指印,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而“大包干”就是后来著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1979年1月,《人民日报》先后报道四川广汉县、贵州开阳县、云南元谋县、安徽省和广东省普遍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况,全国其他地区陆续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承认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合法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出的第一个“一号文件”。

  陕西地处西北,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风刮到了马恒超所在的合阳县,当时他已经当上了生产队长,对其中的利弊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过去种地是计划经济,强调以粮为纲,农民没有其他收入,打的粮食也大部分都要当公粮上缴。生产队没有主动权,农民没有积极性,各种政治运动也接二连三。当时农民的生活苦,生产队一年一个人能分一百多斤小麦,算下来一人一天就三、四两,剩下的就是用红薯、玉米等杂粮填肚子,多数人还常常吃不饱”。

  1982年开始承包分地了,马恒超虽然不太懂,但也知道承包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了地,大家干活的积极性也高了,多收的归自己,想种什么自己决定。后来又提出土地承包到期30年不变,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过年蒸白馍也一年多过一年。”——陕西关中渭北地区风俗,过年的时候做很多白馍(馒头等),拜年的时候就提一袋子馍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