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林世荣和他的黄金帝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6:31 《理财》

  詹敏

  “我们将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以后,我想,我们会在世界几个最大城市的街道上用金子修一些公共厕所。这样使用金子,对于好几代人来说,是最‘公正’和富有教益的……” 1972年,当一位名叫林世荣的16岁少年在《列宁全集》中看到这段话时,他便立下了志向:用黄金建造一个公共厕所。30年后,在香港2002年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上多了这样一条:“用钱冲洗——世界上最昂贵的卫生间由珠宝商林世荣制造……”

  8岁经营杂货店、22岁到香港、现年50岁的“香港金王”,林世荣书写了一个草根版的香港传奇。现如今的林世荣,坐拥逾5亿市值上市公司,拥有4000多位员工,黄金年使用量超过50吨,成功把3D-GOLD品牌打入美国市场。

  2005年12月3日上午,位于香港荃湾英皇娱乐广场的金至尊第八家分店正式开业。

  仪式举行前,面对几十位内地和香港记者的镜头,一身西装革履的林世荣站在玻璃门内,他外表平静,微微低着头,面对熙熙攘攘的嘉宾,他似乎在悄悄想着自己的心事。但随着仪式的进行,这个刚满50岁的男人忽然显得神采飞扬起来,他的眼神中此时透露出的是一种疏狂。

  “我喜欢黄色,看我的领带就知道了。”他对记者说,这是金子的颜色。除了领带,他西服上的纽扣也是金黄色的。

  三两黄金起家

  “梆”的一声,林世荣的脑门被妈妈用弯曲的食指狠狠地敲了一下,尽管那时只有8岁,他已经成为自家杂货店的一个小伙计,妈妈负责采购,他只管卖货。

  在那个万众饥饿的年代里,只因富有同情心,他常常会以几乎亏本的价格卖货给街坊邻居——脑门被妈妈敲打就是他得到的惩罚。

  林世荣1955年出生在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他幼年丧父,6岁开始与母亲及兄长弟妹相依为命,最初以卖香蕉度日。

  那时候,年少的林世荣找了几个小弟兄,每天早上把守每个路口,买下别人卖的香蕉,到了中午,再把这些香蕉挑到市场上高价出售。尽管当时的他不懂“垄断销售”这一招的概念,但时隔不久,林家的经济状况就有了明显改善。

  “我常常望着100多公里以外的西南方向,想象亲戚们的生活。”林世荣说,“那里有个城市叫香港。”“四人帮”被粉碎的第二年,他22岁,带着摆脱贫穷生活的向往,他来到了香港。

  亲戚家并没有多少地方供他长久栖身,他就在深水土步一带,找了个阳台,搭了个窝棚类的临时居所,以省却房租。

  他在电子厂打过工,售过楼,最后在一家杂货铺做帮手。

  1978年左右,香港开始出现超市,杂货铺的生意一天天差强人意。作为一个刚到香港的内地人,林世荣在香港这样的地方生活,让他没有丝毫底气。除了学一门手艺以期保证长远的生活外,他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

  “在香港,有一次逛上海街,我发现到处都是金铺,比米铺还要多。”这让他惊诧不已,认为大有可为。他的大脑急速运转,如果有一天内地开放了,那么大的地方那么多的人,黄金的市场潜力不得了啊!这不正是为自己的理想创造了条件吗?他下定决心进入金铺,成为一名打金伙计。

  林世荣是个心动就行动的人。主意一定,他马上辞职,找了一家金店当学徒。虽然月薪少得可怜,但对一心想学本领的林世荣来说,学到技术才是最主要的。他不仅不在乎报酬,还用微薄的积蓄不断给师父买酒,多干别人不愿干的活。心思灵活的林世荣因此很快得到师父厚爱,传以真功夫。

  三个月后,他自认学会了本领,就又考虑不能在一个地方重复活一辈子。做首饰那样简单,何不给自己做?于是,他离开了金店,自己租了一节柜台——从此走上给自己打工的路。

  亲戚朋友们送了他一张旧台子和一把用来加工的火枪、锤子,而他所有的钱加起来也只够买三两黄金。他就用这三两黄金,加工他最拿手的侧身链(一种扁扁的一环扣一环的手链),做完了就拿到其他金店去卖。人家看到这个小伙子的产品很漂亮,不但收了他的货,还跟他订货,渐渐演变到对方出料委托他代加工。

  林世荣很勤奋,有时候一天工作20个小时,做30条,能赚几百元钱,相当于过去一个月的薪水。由于没有了成本投入,而加工的量也开始变大,林世荣就转向招帮手,办工厂。

  不知不觉中,林世荣完成了从杂货店伙计到资本家的角色转换。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