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 > 正文
 

为何业绩越好赎回越惨 生死战再曝基金怪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 12:07 《理财周刊》

  文 本刊记者/冯庆汇

  基金巨额赎回话题由来已久。今年第一季度,随着上证指数大幅上扬,基金的赎回风潮也就此拉开序幕。令人匪夷所思的却是,基金净值上升越快,赎回则越是惨烈。不过在杂音背后,也出现了理性的呐喊,一部分机构投资者已率先进入“二次选择”阶段。

  基金的巨额赎回风潮近来愈演愈烈,生死之战也大有扩容之势。

  证监会最近一次公布的基金统计数据中显示,偏股型基金在1月份合计遭到209.66亿份基金单位的净赎回,缩水平均比例高达14.03%。在赎回潮中,规模小于3亿份的开放式基金净赎回最严重,基金份额缩水比例达到26%。

  今年前两个月

开放式基金赎回超过400亿份。2月和3月,在大盘上涨的带动下,基金赎回更为猛烈。据业界流传的说法,几只特大型基金和银行系基金日前已遭赎回近50%,截至3月底,濒临5000万元的规模“生死线”的基金增加到了6个,其中某基金只有5100万份,已经非常接近基金契约中规定的5000万元基金资产净值底线。时刻面临清盘的风险。生死存亡,命悬一线。

  虽然传言是否属实仍有待考证,但从规模来看,此次赎回风潮堪称历年之最,且波及范围囊括几乎所有基金公司。投资者的短期获利了结行为似乎成为证券市场的普遍现象。

  机构和散户共掀赎回风潮

  在基金契约中,基金公司对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和基金资产净值都有明确的要求,200位基金持有人和净值5000万元一般被称为基金的“生死线”。由于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利用自有资金出手相救,所以目前尚未真的出现基金因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而被清盘的情形,但因为净值接近5000万元底线的“生命保卫战”却经常打响。

  毫无疑问,是巨额赎回造成基金“生命之危”,所以最先遭到诟病的就是“保险资金”。关于保险资金大举出逃的文章屡屡见诸于报端,矛头直指保险公司,称其天量赎回的举动,不仅造成市场动荡,还同时引发其它机构的赎回风潮。在上证指数于1300点位之时,保险资金“唱空”基金等同于唱空股市,在市场中背负了骂名。

  不过近3个月来,个人投资者在基金的巨额赎回风潮中,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就赎回量而言,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赎回的基金份额几乎难分高下。甚至对有些公司而言,个人投资者赎回的份额比机构投资者更高,颇有“跟风”更甚之势。

  某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公司旗下的几只股票型基金近三个月来单只基金平均净赎回2亿到3亿元左右,平均赎回比例达到10%,这种情况为历年之最。在赎回的份额中,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大约是2比1,相比之下散户赎回更多。另一位基金公司老总也向记者证实,该公司旗下的基金普遍遭遇巨额赎回。“赎回非常普遍,散户也有,机构也有,两者几乎势均力敌。”

  经记者证实,多家基金公司的情况大致如此。足以看出,近阶段基金赎回之潮的始作俑者并非保险资金一家而已,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各占半壁江山,保险资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业绩优异反而赎回更甚

  在参与基金赎回的投资者中,有两种普遍心态。第一种出于资金解套的目的,第二种则是“落袋为安”的心态。

  近两年来市场持续下跌,导致不少基金的份额净值一直挣扎于面值上下,让基金持有者深受套牢之苦。“当时名噪一时的特大规模型基金,比如海富通收益和中信经典配置,最近都遭遇了惨烈的赎回”,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两只基金近来被赎回将近一半。他说,投资者抱着赚钱的心态进入,却面对基金净值长期处于1元面值以下的窘境,终于等到面值爬上1元以后,解套心态引发的赎回风潮就在所难免了。

  不过令人不得其解的是,不仅业绩落后的基金遭赎回,业绩优异的基金同样处于赎回的风暴中心。比如富国天瑞基金,今年1月的净值增长率达12.44%,而当期净赎回就达到3.44亿份,规模缩水52.52%。

  某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坦言,“很多资金都有落袋为安心态,这可能是多年来股市变化无常的后遗症。”该人士曾作过相关统计,“就我们公司的基金来看,基金净值达到1.02元,1.05元以及1.10元是三个重要的赎回点。如果这些资金在认购期进入,那么对应的收益率就是2%,5%和10%。收益率一旦达到心理价位,资金就会迅速赎回。”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