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北京近郊的吉利大学并不见暑期的清静,新东方等各种外语培训课依旧在延续着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同样忙碌的还有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他望着远处还在扩建的校区,对记者说,“吉利大学占地1600亩,我们期望20年后的吉利大学能够进入中国一流院校的行列,因此我们对生源以及合作是非常挑剔的。”
愿与中学联合招生
广州的一家私立中学的田校长暑期匆匆赶来北京,就是为了见到罗晓明,探讨与吉利大学联合招生的可行性,对于田校长来讲,这样做既可以把学生推荐到知名而优秀的大学,也可以提高自己学校的升学率。
对这种情况罗晓明已经司空见惯了,“吉利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民办教育界的一个品牌,所以大家都很信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并不是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够进入吉利大学,所以都在争相与吉利大学合作。”
据悉,2005年吉利大学计划招生6000人,但是全国报考的学生人数已经超过十万,在一般的民办大学还在思索如何扩大生源的时候,吉利大学已经开始“优中选优”了。罗校长坦言,吉利大学并不想盲目扩张代理机构,他更加看中代理机构对学生优中选优的能力。“吉利大学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我们更注重学校的社会效益。”在罗晓明看来,真正在从事教育的人才会对学生产生深切的责任感,因此吉利大学也更加看好中学推荐来的的优等生。
目前,已经有多所中学在与吉利大学进行合作,但是吉利大学极少以金钱的形式回馈这些学校,其更愿采取的方式是协助中学建立教育设施,同时吉利大学还会派遣优秀的老师协助中学的教研活动。
制度“保守”生存所致
在外界看来,吉利大学的招生制度极尽保守,实际这与其母体中国吉利集团的利益密不可分。
罗晓明坦言自己做过十三年的教师,后来进入吉利集团做副总,因此“我深感吉利集团对人才需求的饥渴。”吉利集团作为中国的知名企业曾经每年都大量吸收北大、清华、人大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对于这些毕业生,吉利开出的条件是“从车间等基层作起”,但是这些名校学子极少有人能够坚持到最后。“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现在吉利大学每年都向吉利集团输送2000多名毕业生,人才流失的现象少之又少。罗晓明认为这种“忠诚度”得益于对学生入校的早期教育。正是由于取之于民,用之于“吉利”的办校原因,致使吉利大学非常注重生源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吉利大学将招生权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这既是对学校负起责任,也是对整个吉利集团负责。
“学生的录用权实际都严格控制在学校的手里,代理机构是没有权利来决定究竟谁能够被录取的。”对于手中掌握良好资源的人士,如果想参与吉利大学的招生活动,就必须成为吉利的员工,对吉利大学负责。对于这些看似苛刻的条件,罗晓明解释说,只有真正融入到吉利,用教育工作者的眼光来评价人才,才能最终实现吉利所追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联合办学,另一条合作之路
暑假期间,另一位慕名找到吉利大学商议“大事”的李先生则态度鲜明,就是要吉利大学联合办学,开办吉利大学秦皇岛分校。罗晓明告诉记者,最近慕名而来寻求联合办学的人很多,近到秦皇岛、张家口,远到贵州、四川,都有相关人士前来商议联办之事。吉利大学内部也开始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面对这些商机,吉利大学高层并没有轻易做出论断,争议的核心还是如何保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收益。罗晓明认为,这种阻力的确存在,但问题并不是很大,“一个教育工作者,用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培养出他对社会和对学生的责任感。”
但是,在如此竞争激烈的民办高校招生领域,吉利大学的“保守”作风会不会被市场所接受呢?罗晓明认为,市场规律正在自然清洗民办大学的市场。五年前,吉利大学是第106家入驻北京的民办高校,但是现在北京的民办高校已经仅剩70多家。究其原因就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降低办学质量而走向死亡的。
合作提示
已经有多所中学在与吉利大学进行合作,但是吉利大学极少以金钱的形式回馈这些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