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逐渐承揽金融中心职能的背景下,深圳赖以支撑城市经济的金融业正处于尴尬的境地:深交所停发新股三年所带来的链条效应逐渐体现,基金公司纷纷撤离深圳,包括银行、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也早有去意。
在一份被看做是深圳金融业发展纲要性文件的《关于充分发展资本市场的意见》当中,明确表示“努力把深圳建成面向全国的中小企业融资中心”,思路十分清晰。
然而,这样的思路能否支撑起深圳的城市经济,现在还远远不到定论的时候。
链条萎缩
即便在深圳的金融业遭到上海势力蚕食的今天,金融业也依然是深圳城市经济的第一支柱: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4年,深圳市的GDP产值中,金融业所占比例高达23%。
而在深圳的金融地图当中,深交所自然是最为坚固的基石,围绕在深交所身边的基金公司以及保险业构成了深圳的产业链条。然而眼下,这块基石已经不再稳固,大型企业上市融资的A股已经不再是主角。2000年~2003年间,深交所经历了三年停发新股的煎熬,此后,在沪深两市的市场总量对比中,深圳已经处于明显的劣势。
深交所主板市场的尴尬几乎就是深圳城市金融功能定位的尴尬缩影。华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刘勘告诉记者,在金融业的三大部分银行、保险、证券中,深圳只有证券具备足够的支撑力,而目前深交所的定位不清和逐渐式微的现实,足以动摇深圳在全国金融业中的根基。
基金北上就是最佳的例证。在深交所主板停发新股之前,深圳一度因汇集投资基金而被称“基金之都”,基金管理的资产总规模一度达到703.34亿元,超过其他各省市678.87亿元的总和,而在停发新股两年之后,这一比例下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据基金机构内部人士透露,撤离的基金机构有2/3以上都选择了上海。
此外,记者获悉,包括平安集团、招商银行在内的深圳本地优势金融企业“移师上海”的念头始终未断。
转身前景
深圳市金融办的一位领导告诉记者,目前深圳市府的精神是着力突出自身优势,强化与上海和香港两大金融中心的良性互动,而所谓着力突出的优势,即是创办以来,上升势头迅猛的中小企业板。
这位领导说,目前对于深圳市金融功能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文件是2004年下发的《关于充分发展资本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市政府应该协助深交所办好中小企业板,大力支持和配合中国证监会增强中小企业板活力”。2004年6月,中小企业板设立时,第一批上市企业只有8家,一年之后,这个数字已经达到50家。按照深交所的计划,中小企业板的扩容将加速进行。
深圳市政府经济顾问、深圳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认为,这是深圳城市金融功能转向必由之路,在资本市场是深圳城市金融功能支撑的前提下,深交所必须与上交所形成差异,即上交所集中为大型企业的上市融资提供服务,而深圳就是为那些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样就形成了类似美国道·琼斯和纳斯达克的格局。”此后,深圳整体城市金融功能将围绕着“中小企业板”展开,从而实现自身的特色,尽力强化其不可替代性。
此外,《意见》还提出“把深圳建成面向全国的中小企业融资中心”的目标,这是深圳市政府对这一目标的第一次明确表态。然而,对于这样调整定位的有效性也存在着争议。刘堪认为,目前深圳押宝“中小企业板”和中小企业融资中心的定位都是“冒着很大的风险”。“成长型的企业通常是不稳定的,而最终能成为大企业的,比例很低,淘汰率很高。”他同时强调,依靠中小企业的融资中心定位,很难真正抵御上海的竞争,至多只能维护住华南的势力范围,而这还要看与香港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