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勤明
既北大的陆步轩卖肉、复旦的顾澄勇卖鸡蛋后,如今同济大学的在读研究生高志军也开始了从事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下贱”营生了。
社会一片哗然,沸沸扬扬的指责之声接踵而来。但高志军的知名度急剧飚升,这就
是高志军所要的,也是高志军的精明之处。
高志军是有些创业的“精明眼”,他的“精明眼”在于他的理性和实干。他只有一句豪言壮语:“有赚钱的机会,我不能让它错失。”就值得所有人去学习。
其实,高志军的“精明眼”早有崭露,学校有多少栋教学楼,每天能产生多少垃圾他比谁都算计得清楚;和学校签排他性的协议,打着“公益”的幌子堵住了竞争对手的进入;当然,高志军还有实力——家人也是做这个的,既有实践性,又有知识作为后盾,我想,可以这么说,高志军的创业已经成功了一半。
目前高志军并没有遇到什么特殊的机遇,他的“公司”目前也只有5名工作人员,他的投资只有区区10万元,和上海其他废品回收商比起来,他没有资金优势,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这些都限制着短时间内不足以让他的事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他的理性和实干却是他成功的坚实后盾,也是制胜的法宝。
高志军的“理性和实干”比任何一个在校大学生对未来的“茫然和冲动”都要有可取之处。高志军的理性和实干是建立在对自己的清楚的认识上,对商机冷静而客观的分析,他把握住的是机会,赢得的必将是发展。
有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大学生中占总数45%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他们总在抱怨专业不对口,抱怨试用期薪酬低,抱怨工作环境不理想……在抱怨中他们蹉跎了时光,也耽误了自己。
而另外一些充满激情的大学生,他们是有“目标”的,虽然目标高不可攀,虽然目标不切实际,但他们依旧在张朝阳、陈天桥等创富新贵的榜样指引下,奋不顾身地投身高科技的创业海洋,结果眼高手低,一败涂地,创业成了失业。
生活充满了选择,因为时间、精力有限,背景条件各异,我们必须不断地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选择就有放弃,代价就是做其他事情的机会。谁能说当“垃圾王”不是一种职业?谁敢说当“垃圾王”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在职业规划上,高志军作出了自己的理性选择,这一点就很值得学习。
然而,高志军的休学创业之举不值得人人效法。但他那似拙实巧的“精明眼”确实值得学习。但愿有更多初出茅庐的青年朋友,去学习高志军理性而实干的“精明眼”,尽快在社会上寻找到自己的坐标。但是不管怎样,无论如何也不能堕落到的像南京那位博士去乞讨的地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