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居:从被动到主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 11:20 中国新闻周刊 | |||||||||
本刊记者/何晓鹏 在中国,夫妻分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的被动分居,一种是主动分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分居一直处在被动状态。 在古代,夫妻分居现象并不普遍。在传统家庭的诸多功能中,经济功能是首要功能,
但有一种原因例外,那就是兵役、劳役导致的夫妻相隔。军人的分居现象直到今天仍然普遍。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夫妻分居人数明显增多。造成分居的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学生分配,一种是在农村已经结婚,其中一方因参加工作而进入城市。 “文革”时期,分居人口进一步增多,这种分居是在非正常社会时期的独特表现,他们往往与政治相关。众所周知的假离婚就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怪异现象,夫妻中一人犯了“政治错误”,为了避免连累家庭而与妻子(丈夫)离婚,这其中有一些人没有采用离婚的方式,但为了表示“划清界线”而选择分开居住。当时还有一种假分居的现象,一些夫妻并没有分居,但为了应付“专案组”的审查,迫于压力之下只好谎称夫妻已分开居住,互不往来。 除以上原因外,在当时还有一些夫妻被人为分开,夫妻一方被以种种理由调往异地工作。其中动机有出于个人私欲目的,有因为工作保密需要等等,但这部分在整个分居人群中所占比例极小。 “文革”结束后夫妻分居现象大为减少,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对相处两地的夫妻,社会上的各种力量都会千方百计把两人调到一起,即便是从边疆调往大城市这种在50年代视为天方夜谭的事,在此时难度也大为降低。 从那以后,夫妻分居的客观因素开始消退,主观意愿开始成为主要因素,进而出现了婚内单身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