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个月花掉六千元 学生花钱如流水让人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 16:32 新闻晚报 | |||||||||
日前,本市西北片某高校BBS上一项“开学一个月来你花了多少钱”的调查结果显示,开销在1200元以上的学生竟接近半数;而在另一所高校,有的新生竟然花掉了6000多元!高校老师呼吁,尚无经济基础的大学新生应当多为父母着想,提高节约意识。 调查
在这项网上调查中,共有33人次新生参与了调查,其中15票选择了“大于1200元”,6票选择“800元至1200元”,8票选择“500元至800元”,选择“500元以下”的只有2票。一名同学坦承“这个月买衣服花去580元,伙食大概400元,手机话费若干……一月大约1100元”,另一名同学表示:“我用了1200元左右,不包括手机费用!”这两名同学的开销算比较少的,还有一些同学坦承自己的开销在2000元以上,甚至4000多元。不过,这4000元并非“纪录”,松江大学园区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他认识的一名女生,开学时每个月要花费6000多元,这些钱基本被花在买衣服、化妆品、新手机和MP3等时尚用品上。 换手机如同换衣服 范军的家在上海,平时父母对他要求比较严格,读大学前从未给他购置过手机。见儿子已经如愿进入重点大学,父母就给小范购买了个最普通的手机。 没想到正是这个手机引发了小范日后对手机款式的强烈追求。小范加入了学校的一个社团,在聚会当天,有个男同学看到小范放在桌上的手机,开玩笑地问道:"这个手机还在用啊,我高中就不用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顿时小范的脸涨得通红,偷偷将手机塞进口袋,跑了出去。这次的经历让他将拥有最新最时尚的手机成为目标。 但父母所给的八百元生活费远远无法满足他经常更换手机的需要,于是打工和通过信用卡透支成了最有用的方法。让朋友或哥哥姐姐做担保,他先后办了三张信用卡,并拼命地打工。于是,手机大卖场便成了他几乎一周一去的地方,将新款手机收入囊中成了小范的爱好。至于更换下来的手机该如何解决,小范便想到了到学校的二手货交易市场,将手机卖掉,由于这些手机大多没用多久,每次他以六到八折的价格出售,总会有人呼应。 五十件夏装二十件未穿 打开晓敏寝室,整床的衣服让人诧异是否走入了服装专卖店。面对记者的惊讶,晓敏有些不以为然,她打开了床边的衣橱说道:"这些也是,其实我家里还有许多,实在太重了,我带不过来。"大致数了数,光是T恤就不下二十件,裙子、裤子等加在一起,竟然超过了五十件。而这只是晓敏在一个暑假,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里购置的夏装。 虽然晓敏也知道自己如此疯狂的购衣有些不妥,但仍旧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过这些衣服大多都会被晓敏打入"冷宫",因为一时冲动而买下不适合自己的衣服已经成了晓敏的家常便饭,连标牌都没来得及拆的衣服更是不计其数。为了让自己下一季度有钱买衣服或还信用卡透支的钱,晓敏每到换季时就开始策划卖衣服。打折卖,削价卖,反正回笼钱就可以了,其中的差价让她都不敢去想。 卡套卡恶性循环 随意翻看一下上海各所大学的BBS,二手货交易市场的版面相当热门,卖世界一线品牌化妆品,卖电脑、手机等高档电子产品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而拥有这些产品的学生并非全部是家境优越的,不少学生都是来自于普通家庭。除了家长给予的一部分资金以及自己靠打工赚来的钱,更多的学生采取的是利用信用卡透支。 学生中有信用卡不再新鲜,信用卡的数量在与日俱增。国贸专业大二的张琳年纪不大,用信用卡的时间并不短,刚进大学她就办了张某银行的信用卡,信用额度在3000元。平时喜欢买化妆品的她,没过多久就将3000元透支了,短时间内无法还款的她便想到了再办张信用卡来应急,以拖延还款的时间。经过一年,她终于有惊无险地将"债务"还清。于是,这种以卡补卡的临时救急法逐渐成了她日常的花费方式,但由于几次的延期付款,她的信用额度也在逐渐降低。 专家观点 消费观念超前成熟度滞后 上海外贸学院学生处副处长王磊表示,新生入学时会采购一些长期使用的生活必需品,开销通常要高于以后不少。但是这也存在一个"度",如果新生们在"奢侈品"上开销过大,甚至互相攀比,则是对父母辛勤工作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会助长自身的奢靡不良习气。 华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师赵双海表示通过新手机、新衣服来定位自己正是不成熟的突出表现。他们认为这就是理想化追求,用特定的东西造成小范围的轰动,得到关注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对于学生使用信用卡,这并非是不好的表现,关键还是在于如何用。作为家长和导师应该适当引导,完全禁止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更多的是应该理解学生做法的合理性,但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作者:□程怡 记者李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