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真的买不起房吗 还是只有少数人不能承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11:29 北京现代商报 | |||||||||
大众真的买不起房?还是只有少数人不能承担? 写下这个题目,实话说是比较痛苦的。因为如果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而第二个是肯定的,则把我自己就打上了“少数失败者”的标签。 失败者本身就很可悲了,再加上少数二字则实在是令人心灰意冷。
本人2001年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短短几年的职业生涯并不顺利,尤其是开始的一段时间走了很多弯路,错过一些机会,以至于到现在收入并不算高,没有资格发出论坛上其他几位“年薪××万不买房/买不起房”的言论。 尽管现在工作基本稳定,但月收入扣除保险税费等大概6、7千左右,间或有奖金。(小编插话:已经很不错了,大侠。) 对比外地父母的收入以及政府公布的所谓平均收入线,本来以为这个数量,虽算不上金字塔的高层但至少也在中上了,可是一想到可怕的住房问题总是感到气馁。 买房意味着多少年之内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的生活,我并不打算让父母把多年来从工资里节省的储蓄扔在我的个人生活上,而且他们的积蓄并不算多(小编插话:说得好,感动。),于是只有更加无望,平时的消费不由得也很没底气。 一两年前,“以己度人”地认为多数人和我一样买不起房子,又认为房价总有回归真实价值的一天,所以心里并不是很着急。 但是随着最近一两年房价攀升,而新政策似乎针对上海居多,北京的影响微乎其微,开始觉得受打击。 不过更打击我的是周围的同学同事纷纷各显神通成为“有房一族”,让我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了动摇。 以下为具体事例: 同学A 在政府机关工作,一两年内可以以2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分得经济适用房。但目前男友家里为了他们安居乐业已经50万全款买下西直门附近的一套小户型(后来得知其男友父亲是某厂家的顾问,该厂出了一部分资金)。 同学B 其母亲在外地某国防研究所工作,近几年奖金异常丰厚,遂在通州买房。 同学C 其姐一家在北京某大企业,去年购买新房,将旧公房腾给他并接父母来住。 同学D 男友是北京的军人,婚后可分得军队的免费公房,同时其姐做皮鞋外贸,家道殷实,即使买房也可以大力资助之。 同学E 已经结婚,夫妻二人都是IT工作,不计奖金合计月入逾万。男方父母在外地的外贸部门工作,很是有些积蓄,他们在北部买房的房款也是全额家里提供。目前他们每年还给父母一部分,没有利息。 同学F 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在外地工作,已经在北京购买房子将来来北京养老。目前就由我的同学居住。另外他们在外地也购买商品房,近年应该升值不少。 同学G 就职于某互联网名牌企业。薪水不薄且期权收益较大,购买一套小户型。 同学H 就职于大型国企。薪水与我仿佛,但工作稳定、福利非常好,已经购买120 平方米的住宅,月供数千。 同事I 刚刚毕业,家里本有黄金地段的老公房,后于略偏的地段购买大新房,并出租老房,两相抵消只需月供千余,十分轻松。 同事B 刚刚毕业。家里已有三居室老房,后在南部郊县购买200平方米复式,现在正考虑在市内购买小面积新房。 原邻居 40岁左右,普通职工,已经在南部购买新房,目前装修中。 现房东 退休双职工,住20世纪90年代返迁楼。目前已经为儿子在天通苑以北购买一居室(上班方便)。同时告诉我当时返迁造就了一大批房子非常富裕的居民。 以上都是从我接触的人群中挑选普通市民做例子,剔出那些没有代表性的达官显贵金领精英。仅就个人收入而言,比例子中的人我并不算低的,但比来比去几年下来四处租房子住的似乎只有我了。上次看论坛上的多头们说天天盼着房价跌的都是没钱的,不由的悚然而惊——难道一直以来是我自我感觉良好,而综合看我属于金字塔比较底部的阶层?难道北京这个房价仅仅是略高但仍然在大众的承受范围之内?政府公布的人均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但是不是各家都有各家的门路,八仙过海一般都解决了住房问题? 似我这等没有什么门路的只有郁闷了。 小编插话:非常真实的感觉,相信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读者们,看到这样真实直观的“京城住房现状调查”都会有所触动。不过小编觉得,有的时候,购房和住房只是一种心态。小编就有朋友,月入过万,声明绝不买房,理由是“喝牛奶就行了,干吗非要在家里养头奶牛呢”;还有朋友放弃了家中装修好的大面积新房,来到北京租居斗室,理由是“不愿意被房子捆住一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