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理财圈 > 正文
 

理财业务应重新定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 10:16 金时网·金融时报

  李倩

  沉寂了小半年的人民币理财市场似乎又开始活跃起来了。8月18日,上海银行“慧财”人民币理财产品、招商银行“人民币债券理财11号”同时开始销售,前者为4个月期,预计最高年收益率1.95%;后者为6个月期,预计最高年收益率2.17%。

  自2004年下半年光大银行首推“阳光理财”产品以来,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还是国有商业银行,或出于争夺市场份额的目的,或为了固守多年经营的领地,都纷纷推出了名目多样但趋于同质的理财产品。一时间,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深入人心,百姓踊跃抢购,呈现一片如火如荼景象。

  然而,自今年3月16日央行宣布调低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后,债券市场收益率随之急剧下降,使得

理财投资与存款的利差空间大幅缩小,许多正准备推出后续产品的银行都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事实上,对于是否应该开展人民币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内部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反对一方就认为,人民币

理财产品的实质是商业银行在向投资者让利,银行的收入将会随着理财业务的发展而锐减,人民币个人理财业务是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将在完成商业银行开办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的象征性使命后,退出理财业务的舞台。

  其实,人民币理财作为有着广泛市场需求的业务,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套利模式的理财产品只能是当前特殊市场条件下的产物,此次央行的政策调整缩小了套利的空间,导致经营业务的成本超过了银行可能获得的收益,制度性的变化极大地削弱了套利模式的生存空间。因此,如何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实现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转变经营思路和经营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所以说,无论是政策调整、市场变化,还是银行利益被摊薄,这些都只是一些表面现象,造成今天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困局,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对理财业务产生的根源缺乏充分的认识,使得现行运作模式在设计上存在先天不足。

  从国际成熟经验看,银行理财产品是相对独立于银行传统业务(如存款)的新型主流业务。商业银行推出理财业务,是在金融管制逐步放松,商业银行有望实行混业经营以后才大规模发展起来的。银行推出理财业务,不应是为了争夺存款,而是在投资银行、保险机构和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向银行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抢走银行优质客户,并对银行传统的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的经营模式形成巨大威胁后,银行谋求自救,谋求增长模式转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国际银行业一开始就把理财业务放在表外运营,并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使之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和重要的利润中心。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情况与国外银行的经历非常相似。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金融市场改革一直是全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领域齐头并进,尤其是

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给商业银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几乎所有金融市场子市场的发展,目标都直接指向银行储蓄市场的优质客户。

  金融市场改革和利率市场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任何身处其中的机构都只能是这种潮流的接受者,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理财业务的推出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这其中有银行被迫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无奈,也有商业银行顺应金融改革的大势、提升自身服务和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如果银行主动出击理财业务,将业务范围推广到更加广阔的领域,虽然传统业务的规模会减少,但是原本在银行高度集中的风险却会大幅度降低,无论是改变自身的收入结构,还是对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移,都是有极大裨益的。就是从被动经营的角度看,面对客户资源的快速流失,权衡利弊,商业银行进军理财市场也是宜攻不宜守,宜早不宜迟。

  因此,商业银行对人民币理财业务应重新定位,依靠创新,避免“同质化”,重视品牌建设,从而使人民币理财业务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7,65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