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 > 中国保险发展论坛2006 > 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刘士余:保险业要持续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 13:33 新浪财经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刘士余:保险业要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刘士余发表专题演讲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6年4月22日,中国保险发展论坛2006国际学术年会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又快又好,做大做强,十一五时期中国保险业的创新之路”。以下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刘士余发表的专题演讲:

  刘士余(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谢谢论坛主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保险业的年会,并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下面我完全是个人对保险业和金融市场的关系谈一些看法。因为保险业是现在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稳健运行,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显然在今后一段时期,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仍然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保险业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以及保险业资金运用效率来讲,中国保险业都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保险业发展的方面面临诸多制约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国际金融业发展的经验以及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实践表明,保险资金的配置效率和金融市场发展成熟度是密切相关的,保险业发展需要一个高效规范的金融市场支撑,许多一个富有活力管理规范,产品分户,结构多元的金融市场,保险业快速发展就可能缺乏可持续性。

  这方面和保险业的本身的特点是紧密联系的。保险资产的组合除了期限的匹配,在安全性、收益方面,都有合理的进行纠衡。一般的保险资金应用,除了一部分在货币资产以外,大部分在资本市场,包括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是长期的债券为主,债券投资当中,又以固定收益的债券投资收益为主。从美国经验来讲,通常债券投资的保险资金的应用当中,又与固定收益债券投资大概在70%到80%。我们国家因为长期资本市场或者整个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保险资金比较长的时间内,应用于银行存款,1997年,保险资金应用,产生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逆差损怎么消化,而且下一步,怎样提高它的效率。近两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比较迅速,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不断出现。为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分户提供了一些便利。目前金融市场陆续增加了金融短期,企业债券,
证券
投资基金等产品,此外,保险资金直接投入股票市场,应当说,在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有一些拓宽。

  根据银行间市场的统计,2005年债券市场投资当中,保险资产投资的比例已经超过银行的存款比例。大概是达到52.3%,成为所有债券投资成为保险投资第一大工具。2005年保险业投资收益率达到3.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这个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现在保险业在现代金融体系下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保险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经济保障的行业,已经演变为现代市场经济当中,创新和发展的主体或者是推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供努力创立一个常规讲的,宽度和厚度比较充足的金融市场,已经为保险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保证。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也需要保险业的积极参与,保险机构参与金融市场创新和发展,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育成熟,都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保险机构参加金融市场,不光是提供资金支持,活跃市场交易,改善金融市场的规模和资金结构。但是特别是保险机构作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或者说正在努力成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他们机构市场的行为,对债券等固定产品收益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固定收益市场的规模和市场流动性。有利于引导市场投资行为,改善市场结构和提高市场有效性,有利于开拓金融产品创新和管理,另外保险机构又是二级市场的参与者,从而为市场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从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水平来看,2005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6%,2002年和2003年英美两国平均投资10%的收益率水平相比,我们的投资增长潜力还是很大的。另外我们要努力探索保险业在金融市场当中,发挥得重要作用的途径,在我国作为金融市场非常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机构市场中的发展和改革当中应当融入创新,发挥主要的作用。除了有选择的投资现代已经现成的金融产品以外,保险行业还应提出自己的需求,主动设计并推动金融市场创新,更加充分的发挥保险业在我国金融市场的作用。事实上,目前债券的严重短缺,使保险机构尤其是寿险机构面临资产匹配上不合理的严重问题,巨大的资产负债匹配上的缺口,使得保险机构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风险。我们希望保险公司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的创新。为此,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保险业在金融市场当中的巨大的作用理念,这个理念不是一纸空谈,而是需要新的务实,落到实处。

  同时,保险机构,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金融市场当中的作用,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对自身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逐步的成为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和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

  近两年来,银行间市场推出新的产品,这些产品创新之前,征求过保险机构的意见,但是从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整个过程看,甚至中国债券市场的主板,这个主板发育过程当中,保险机构总体来说处于被动的投资地位。我们希望,保险机构根据保险资金的来源的特点,加快创新,提出更多的市场需求。

  政府各相关管理部门也应以开放发展的战略视野来重新审视保险机构的投资需求,对具备条件的保险机构,应当赋予一般投资者基本权利,为保险机构在各类资本市场上,更多的创造条件,并提供正确的监管激励机制。保险业作为金融市场的需求方,主动参与市场产品的创新和设计,将大大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推出的效率,增强金融产品的生命力,另外保险机构是市场主体,我们认为有市场需求的创新,和来自市场主体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才能够真正的将金融创新变为金融发展的动力。这里我是把各类保险机构打成QID。大家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市场风险的识别和定价能力上,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我想说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我们目前应当说,总体来讲金融市场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特别是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相当滞后,我们一直努力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结构,也就是银行贷款始终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这会带来非常大的问题。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了保险业的发展,同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都集中在银行业内部,这种结构是非常不健康的融资结构。

  这几年各方面都在做努力,想调整这个结构,但是这个结构越调整,似乎离我们的目标好象还远一点。这些都有一些具体的衡量指标,比如银行贷款占GDP的比重这些方面,下一步统一来讲围绕创新发展,规范协调这几个原则来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特别依靠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大力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市场管理的发挥和基础建设。

  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要推动创新,把创新作为这个市场发展的永恒的主题,特别是我们现在在金融市场的产品太少了。

  第二就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比如拓展金融市场的功能,分户市场的层次,加大非金融产品的比重,比如公司债券,商业票据,市政债券等等这些方面努力推出一些产品,另外要发展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目前债券远期已经出台,市场反映良好。再就是培养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包括投资机构,保险公司等等。第三加强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市场的跟进、拓宽、交易、清算系统,增强基础设施对市长的承载能力。还有就是加强规范,优化金融市场发展环境。这方面首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经济体系当中成熟的经验和理念,来改革和完善市场准入和发行方面的交易制度,确保市场活力和健康的平稳运行。

  目前许多的金融产品管理办法,还是源自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比如行政审批,强行担保等等,这些都是不合时宜的。都是和金融市场QID的基本特征是违背的。这个需要加以改革。其次就是完善市场的信息披露和信用信息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市场的作用。

  第三要完善市场组织架构,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理念,加强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为保险业在金融市场的发展当中,提供便利。第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自律管理作用。银行间市场已经在考虑建立制订组织,从而支持和促进提供创新,构建金融市场自律的金融文化。这些都可以为保险机构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市场用人的环境,降低交易的费用,提高资金运作的效率。

  再就是注重协调金融市场全面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从协调方面,要重点研究金融市场发展联动协调发展问题,促进金融基础市场和延伸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本币市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协调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市场整体效益,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整个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另一方面,要努力推动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问题。这个开放是双项的,比如说我们有相当多的机构要走出去,我觉得要尊重市场主体自身的权利,政府部门加以引导。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支持国际机构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市场反映主体还是比较好的,另外中国银行间外汇交易中心和美国的芝加哥交易所,已经在金融产品衍生产品方面进行有利的探索。

  我相信只要我们各方面能够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国九条,金融市场的发展就会有可持续性。也就会为保险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条件,同时希望各类保险机构勇于探索创新,积极参与共同推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从而打开保险行业的新局面,最后祝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