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春雷:中国公众巨灾防范的创新举措

2013年09月18日 15:46  新浪财经 微博
中国财再公司总经理和春雷 中国财再公司总经理和春雷

  中国财再公司总经理和春雷:中国公众巨灾防范的创新举措

  和春雷:尊敬的董波主任,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现在我代表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做一个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通过创新建立社会需要的中国巨灾保障机制”,我发言的内容分四点:第一,中国公众面临巨灾风险的特点,第二,中国公众巨灾保障的现状,第三,面临的问题,第四,如何通过创新和机制的平台建立公众需要的巨灾保障模式和体制。

  中国国土面积比较大,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比较复杂,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国民财富的增长,风险正在急剧的增加,所以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完整的巨灾保障体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的一个民生的问题。

  一、中国公众面临巨灾风险的特点。中国巨灾风险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我们成灾的因素比较多,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洪涝灾害等等。

  二是受灾的面积比较广,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数据来看超过70%的城市以及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而且很多地区长期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和侵扰。这是关于洪水频繁的图,另外一个是地震带来的影响和灾害的统计图,是从1949-2000年。

  三是损失强度比较大,据统计,从近10年来,直接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在3900亿元人民币左右,受灾每年大概在1300万人。

  四是极端灾害频发,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地壳运动的活跃,极端自然灾害不断的出现,大家可以看到,最近的5年中国先后出现了2007年底南方的冰雪灾害,08年汶川地震以及云南等西部省份连续4年干旱以及自然灾害,以及今年8月份东北持续的洪水。

  二、中国公众巨灾保障的现状。从公众巨灾保障的现状来讲,我们认为保障在公众巨灾保障方面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边从目前来看公众巨灾保障我觉得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巨灾保障的补偿作用不够明显。从目前来看,中国巨灾保障的这个模式主要是以政府救助的模式为主,虽然政府救助的效率非常广,动员的能力非常强,但是在救助过程中间专业化的程度亟须提高,同时保险业的作用亟须提高。从目前我们统计的数字来看,应该说保险赔款在巨灾损失补偿中的占比不到3%或者只有3%左右,和国际社会普遍的30%-40%这个比例来说的平均水平还有一段距离。

  二是保障的覆盖面相对比较低,虽然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民财富在急剧增长,但是反过来讲,中国保险行业对公民巨灾需求保障相对比较滞后。应该说全国城乡有数以亿计居民的人身伤亡以及超过100万亿人民币的住房等财产没有得到或者获得有效巨灾风险的保障,特别是地震保险和洪水保险的有效保障。

  三是通过保险方式解决公众巨灾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为在这之前我们也做过一些研究和分析工作,特别是研究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巨灾保险等模式、实现路径以及制度安排等等方面做了分析和研究,应该说有些国家、有些地区已经做了很好的范例或者成功的模式。比如在美国的加州、新西兰和日本都有一个运转比较好的地震保险制度。以及巴西、西班牙和美国有农险的保障制度,所以中国的巨灾保障制度正在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四是我们认为在整个三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间虽然保险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已经被称为典型的“新兴保险市场”或者“新兴保险大国”,但是中国居民保险意识特别是巨灾保险意识亟待提高,这是四个特点。

  三、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的、完整的巨灾保障体系对我们来说是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个巨大的挑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认为我们有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这几方面:

  第一,应该在国家层面有个顶层设计,特别是在巨灾立法、政策支持和政府职能协同等方面应该有一个制度安排,防止在巨灾保险的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间出现碎片化的现象,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顶层设计,然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向互动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因为巨灾保障风险比较高、波动比较大,所以我们建议通过专项制度设计调动保险行业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安排,另外一方面要通过财政的杠杆和税收的政策调动整个行业的积极性。

  第三,在中国历史上来说,我们发生大灾以后主要的救灾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响应的一种快速高效的救灾模式,那么这样一个救灾模式就导致我们公众投保的意愿和投保的能力不足。

  第四,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巨灾保障难以获得持续稳定的支持。

  第五,因为从整个行业角度来讲,保险行业在巨灾损失在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和挖掘方面我们现在需要亟待提高,因为没有一个主要的数据库,没有相应基础数据积累的话,我们会在巨子保险产品设计、精算定价方面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

  第六,金融工具应用的制度环境亟须完善,利用资本市场分散金融风险的创新我们认为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四、如何通过创新机制的平台建立公众需要的巨灾保障模式和体制。

  因为这个题目是个比较宏大的题目,应该说无论是国家部委、保险行业还是相关部门都处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之中。我们认为公众巨灾保障体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思路方法、体制机制、运行模式以及技术手段方面不断创新,才有望实现新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认为有四点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制度建设。我们建议由政府统一领导,保险行业配合,利用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资源发挥直保公司、再保公司以及政府不同的作用,从国家层面整体推进公众巨灾保障机制建立完善。

  第二,加快推进公众巨灾保障的立法和财政支持政策等基础性工作。因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地域比较辽阔,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比较复杂的国家,我们希望政府有顶层设计,同时自上而下差异化解决问题。

  第三,制度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公众保障的长期性、稳定性、持续性的内在要求,避免保障功能和保障成本大起大落,这主要为了巩固巨灾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发展。

  第四,政府为巨灾保障提供税收优惠等,提高公众保障意愿和保险行业承保的愿望。

  第五,风险分散机制,一个是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模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应该探索分层结构的公众巨灾保险分散机制,所谓的“”我们是基于对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巨灾保障模式的研究,基于要对中国国情把握,我们建议以这样的方式。所谓“”应该是这几方面:一是对直保公司来讲,直保公司直接面对我们的公众和企业,由一个再保险体系,这个再保险体系里面应该包括再保险的共同体,来通过再保险共同体平台进行第二次风险分散。三是国家政府应该设立一个大灾或巨灾准备金,当再保险共同体运行存在困难,特别是发生财务困难时候由巨灾准备金提供支持。四是国家应该有一个紧急预案来最后提供一个担保。应该建立全国统筹的逐年滚存的财政预案,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要加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推动巨灾证券化等创新性风险转移工具的适用。

  我们在考虑产品研发方面,我们认为产品设计中应该坚持保障合理、覆盖面广和成本不高的原则,与普通的商业保险区别看来,重点是提高保障的覆盖面和公众的承受能力。地震、洪水、台风和自然灾害作为保障的重点作为优先的考虑,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方巨灾风险特点设计出差异化公众巨灾保障产品。实现巨灾保障和政府救助、政府责任有机的衔接。最后一点,技术建设方面,IT技术现在在保险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是现在的IT技术正在迅速的改变保险再保险的商业模式。基于建立有效巨灾保障体制我们有几方面的建议和想法:一是要重点做好数据标准的制定、模型工具的应用、灾害预防和现代科技成果在公众巨灾里面的应用工作,一是希望建立覆盖全国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库,二是要加强符合中国国情的巨灾模式建设,当前特别是要加强地震巨灾模型以及洪水、台风模型建设工作,通过模型工具对公众巨灾风险实施量化评估和管理,三是注重灾前预防,将灾害预防与公众巨灾保障结合起来,四是推动新技术在公众巨灾保障中的应用工作。

  总的来说,探索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公众巨灾保障制度具有现实意义,保险业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在中国的国家灾害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谢谢大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河南高中谈上千学生砸校:饭不合口引发
  • 体育欧冠-C罗3球皇马6-1 曼联4-2 拜仁3-0
  • 娱乐港媒:王菲决心出家 卖楼套现留给女儿
  • 财经宗庆后被砍案详情:疑犯要挟行凶已刑拘
  • 科技诺基亚10月22日或发布Lumia 1520
  • 博客兰和律师:李天一案没有被告承认强奸
  • 读书给皇后拉皮条:上官婉儿陷宫斗内幕
  • 教育最大高考工厂升学率超8成 学生统一如厕
  • 易鹏:从王菲离婚看户籍改革
  • JohnRoss:中国企业制造不强 金融强
  • 官建益:IPO注册制是好公司的天堂
  • 叶檀:房地产泡沫由民资夯实
  • 姜汝祥:柳传志碰到福特聊什么
  • 梅新育:打击网谣应同时打击浑水摸鱼
  • 张明:如何破解温州融资连环套
  • 马光远:以房养老引发养老信任危机
  • 朱宁:八年汇改得与失
  • 张五常:人民币将会是天下第一强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