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7月4号,创新引领保险业蜕变论坛在北京华彬庄园召开,以下是提问环节部分内容。
提问: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来自信诚人寿的,我在公司负责产品研发。去年保险市场跌宕起伏以来,产品研发受到了很多的挑战,所以,今天来到这里是想听听业界的朋友、领导怎么谈创新,所以,我也想把自己遇到的挑战在这里抛给业界领袖,看看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
我在保险干了二十年,最近遇到很大的挑战,好像在保险公司工作越久,受到的批评越多,因为你们的产品很固化,产品很难弄。常常我们和一个高端客户面对的时候,发现营销员怎么把这件事情都说不清楚,反而需要公司领导层出现。我们今天中午探讨这是诚信的问题,还是说这个事必须要做产品研发的人才能把这个事情说清楚。我们的产品一直希望做长,希望做期缴、20年缴,但说到客户的根本需求,客户根本需求好像就是要短,要快速的收益,这在中国是大家都知道的,在健康险方面,他甚至不愿意听到重疾理赔的事情,他说我想看病,我要服务,你能帮我挂号吗?特需门诊可以吗?我们只有在很少数的高端产品中才包含这种资源性的东西,但要付很高的价格才能买。所以,我们谈客户根本需求的时候,你这个产品不合乎我的需求,收益不高,又没有什么体验,讲的概念也不知道是什么也常常听不懂,这是研发一方面的压力。我也想做很多创新的东西,我也试图有更多的体验,但这是我的一个困惑,做了这么多年保险以后,反而发现问题又回归到我怎么能够教育消费者去理解这个保险,回归到这个问题上了。
第二个困惑,刚才大家一直在讲互联时代、网销时代,我个人其实对互联网也有很大的热爱。但一个新兴渠道出现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马上陷入价格竞争,非常恶性。我们期望能够做一些细分市场的,比如意外险或者特别的一些针对互联网的消费行为,去设计一些产品,但那些保障型的产品没有很高的业务收入,如果真的想有大规模网销收入,能够引起轰动的,可能都是那些有收益,前端不收费,后端不收费的产品。怎么能够在一个新兴渠道,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解决我们说的那些道德的问题?因为你去用道德约束,也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所以,行业的这些自律怎么能够解决新兴渠道在刚开始发展,可能马上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问题。这是我的两个困惑,看看行业领袖能不能帮我解惑一下。
王和:隔行如隔山,我对寿险设计产品说不上什么。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大概在五、六年前,保监会就在推“条款的通俗化”,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不能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而应当用“我们”和“您”这样的话来表述,这样比较通俗。但我们做保险产品开发的人,还是有点抵触,我们觉得保险条款是针对非常复杂的对象,不可能太简化,如果太简化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这是我们的观点。
与此同时,你会发现在保险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趋势,或者说是在保险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有一个趋势,即条款的实务化。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很多的纠纷,我们在每次的纠纷中,就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来,然后就把它们“完善”到条款中去,这是保险条款发展的一个基本的脉络。我曾经批评过这种现象,我说这叫做1人生病,99个人陪着吃药。保险条款的实务化问题,应当引起我们高度关注,这样走下去肯定不行。有些人就问我说,如果我们不把这些写清楚,以后发生纠纷怎么办?我认为这其实我们经营理念的问题,我们总希望把保险公司所有经营压力都放到条款上,这本身就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就是错误的。请问:我们的核保做什么?我们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做什么的?我们的过程管理和服务做什么的?如果我们把所有经营的压力都放在条款上,它如何不沉重?所以,我们真正要用“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重新评估我们的条款,我们的产品,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的条款就可以简单到用一张纸解决。这是我想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回答你提到的互联网价格竞争的问题。我前面说过互联网是我们沟通客户的渠道之一,并不等于我们联系客户的全部。我曾经说过互联网是离客户最近,离风险却是最远的。因为你可以在网上联系到客户,可以在电话中听到客户的声音,但你并不知道这个客户实际的风险状况。所以,它的特征就是离客户是最近,但离风险却最远。所以,如果说这个渠道管得不好的话,它很容易变成一个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通道,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而解决之道,还是我讲的,需要有一个复合渠道去联系客户,各种渠道取长补短,来为客户提供友好的服务界面,同时也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尤其是风险控制提供一个工具。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