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视点 > 正文
 

太平洋人寿死里逃生 增加资本金是最基本方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14:50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中国保监会按住了太平洋人寿的死穴,但最后还是手下留情,没有按规定接管太平洋人寿,给了太平洋人寿喘息的机会,使它得以重生。”知情人士如是向《证券市场周刊》表述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危机。

  赶在2005年10月31日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整改的最后期限之前,其母公司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保集团”)的股东大会通过了美国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4
亿美元收购太平洋人寿24.975%股份的方案,太保集团亦同时注资太平洋人寿,额度为与4亿美元等值的人民币。

  11月29日,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袁力向本刊证实,太平洋人寿的整改方案已经获得了太保集团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通过,目前正在保监会审核之中。

  “目前,太平洋寿险引进凯雷集团等外资参股经营已经成功。”太保集团董事长王国良在11月4日的公司内刊上表示。此前,2005年7月底,保监会向太平洋人寿正式下达偿付能力预警通知。据报道,2004年太平洋人寿存在90亿元的偿付能力缺口。保监会责令,太平洋人寿必须在2005年10月31日前提交改善偿付能力的整改方案。

  随着整改方案的出台,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危机似乎要告一段落。然而,作为中国保险业首例曝光出来的偿付能力危机案,从危机的爆发到危机的消除,太平洋人寿在死里逃生过程中留下了太多的疑问。面对这些疑问,太平洋人寿保持了一贯的沉默

  作者:本刊记者 陈玉强/文 丁凤园/摄

  年报疑点

  据报道,根据太平洋人寿2004年上报保监会的经营报告,太平洋人寿法定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43.46亿元,而目前实际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46.70亿元,由此,公司实际最低偿付能力存在90.16亿元缺口。保监会梳理的中国保险业13个风险点中,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不足位列其中。

  《证券市场周刊》获得了太保集团2004年年报,一位保险分析师向本刊指出,该年报没有公布具体业务数据,包括定期寿险的风险保险额等,但可以说明问题的是,太保集团总的偿付能力比率仅接近100%,偿付能力确实必须提高。如果认可资产分开到财险和寿险而分别计算的话,那么非常有可能其中的财险或寿险的偿付比率低于法定监管标准。从太保集团2004年年报看,太保集团的认可资产负债率为95%,而保监会的监管指标要求小于 90%。

  “除此之外,从这份年报中看不出太平洋人寿存在巨额的偿付能力缺口。”该位分析师话锋一转向本刊指出,如果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存在90亿元缺口的话,合并报表后的太保集团的年报应该有所反映,但事实并非如此。可能太平洋人寿在资产结构方面存在问题,将一些不被认可的资产比如抵押资产,加入到资产中,从而使报表看不出什么问题,如果这种情况存在的话,太平洋人寿可能涉嫌年报造假。

  对于上述年报疑点,本刊记者曾赴太保集团上海总部求证,但太保集团宣传部负责媒体联络的刘力女士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

  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显示,太平洋人寿2003年资产有715亿元,负债却高达741亿元,太平洋人寿2003年净资产为-25.88亿元。2004年太平洋人寿的净资产依然为负值。

  在太保集团的网站上,看不到有关太平洋人寿净资产负值的相关数据。该网站宣传,日前,由《世界经理人周刊》、世界金融实验室发起主办的2005年“世界金融实验室年度大奖”揭晓,太平洋人寿位列“中国十大最受赞赏的保险公司”榜首。

  保监会手下留情

  一位保险分析师向本刊指出,按保监会向太平洋人寿下达偿付能力预警通知的数据测算,太平洋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3.06%。按规定,太平洋人寿应被接管,但实际只是限期整改,期间不得向股东分红、不得增设包括营销服务部在内的分支机构,保监会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对太平洋人寿采取接管的监管措施。

  根据《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之规定,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00%的保险公司,保监会就可将这家公司列为重点监管的对象,并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中国保监会将偿付能力充足率分为四个层次:100%以上为合格;70%~100%要求公司提出整改方案;30%~70%保监会采取措施停止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30%以下保监会将对公司进行接管。

  袁力向本刊证实,按规定保监会可以接管太平洋人寿。但袁力同时表示,如果我们对太平洋人寿马上采取接管的方式,却不一定能真正解决问题。对保险公司不论是接管还是关闭,目的都是为了防范风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与业务经营和资本充足率有很大关系,目前我们督促太平洋人寿增加资本金是最基本的方法。

  袁力指出,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7次下调利率产生的利差损所致。偿付能力不足不只太平洋人寿一家,一些开办寿险业务较早的保险公司都曾出现过这种情况,比如平安保险过去也存在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但通过增资扩股,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和海外上市,最终解决了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向本刊指出,中国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采取的是欧盟和北美的标准,对保险公司而言是非常苛刻的。在中国保险业的成长阶段,采取严格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固然没有错,但在监管上一定要有弹性。

  业内人士分析,保监会之所以没有接管太平洋人寿,可能是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怕出现退保潮。保监会还没有接管保险公司的经验,目前如何接管保险公司,也没有相关的细则。

  据本刊了解,一种意见认为,保监会内部对于公布监管结果有不同意见。对太平洋人寿的红色预警虽然只是在业内公布,但被媒体捅出来后,实际是变向向社会公布。反对意见认为,偿付能力不足不只太平洋人寿一家,实际上太平洋人寿的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到不了接管的地步,只要太保集团注资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再发行次级债,就可以解决问题。

  凯雷“阴谋”

  继2005年10月25日,凯雷集团以3.75亿美元收购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的股权后,凯雷集团另一项4亿美元的投资将投向太平洋人寿,收购后者24.975%的股份。目前收购方案正在等待中国保监会的审批。目前经媒体曝光的方案是,凯雷集团将同时引进美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商之一的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Prudential Financial)参与管理。凯雷集团购买的太平洋人寿股权将有较长的锁定期,若退出将会把所持股权全部转让给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

  凯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公司之一,号称“总统俱乐部”,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曾出任凯雷亚洲顾问委员会主席。目前凯雷集团旗下管理的投资达310亿美元,已在全球143亿美元的策略性投资中获得了巨额利润,给投资者的年均回报率高达35%,被称为“赚钱机器”。在入股太平洋人寿一事上,凯雷集团显示出了高超的谈判技巧。

  早在5年前,太保集团就向外界发出了太平洋人寿寻求外资伙伴的讯号。但寻找外资合作伙伴的过程历经波折,美国安泰、荷兰全球人寿、AEGON、花旗、高盛、荷兰国际集团(ING)等公司均与太保集团有过谈判,但均以失败告终。2003年8月,凯雷集团与太保集团签订了“投资意向书”,2004年6月双方草签入股协议。但正式协议却拖了一年多才正式落笔。知情人士透露,主要原因是凯雷集团在压价。2004年8月,保监会在银川召开偿付能力监管会议,包括太平洋人寿在内的三家公司因偿付能力未“达标”而被点名。这成为凯雷集团压价的理由。

  太保集团与凯雷集团的谈判长达两年有余。知情人士透露,令双方谈判旷日持久的主要原因是太平洋人寿的定价问题。凯雷集团已经对太平洋人寿做了多次资产净值调查,屡次压低收购价格。显然凯雷集团利用了太保集团急于引入外资,以缓解偿付能力不足的心理。

  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价:“太平洋人寿以目前的偿付能力危机状态,引进外资股东,一定会在股权转让的定价上,处于劣势地位,太平洋人寿难保资产不被贱卖。”

  郝演苏认为,凯雷会利用太平洋人寿的偿付能力问题作为讨价还价的法码,但这不表示凯雷会不投资太平洋人寿,因为这样它会丧失投资中国保险业的机会。凯雷为投资太平洋人寿咨询了很多国际咨询机构。凯雷很清楚,目前国际上的共识是,中国保险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高于欧美市场,后者目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当然,未来有不确定性,投资有风险,因此凯雷寻求一个对它而言合理的价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日前,凯雷亚洲投资基金联席主席杨向东亦向媒体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讲,太保并不是效益最好的,但却很有潜力。

  袁力向本刊透露,凯雷集团在两年前就有入股太平洋人寿的打算,并到保监会来咨询过。我们也支持太平洋人寿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来改善太平洋人寿的偿付能力。目前太平洋人寿是混合所有制,股东既有宝钢等大型国企,也有一些中小型民企。凯雷和太平洋人寿都聘请有专业财务顾问和律师,双方的谈判是按照商业规则来进行的。

  据报道,凯雷集团坚持将太平洋人寿的或有负债计为坏账,而此举导致太平洋人寿每股净资产显著低估。急于引入外资的太保集团不得不承诺,如果或有负债最终的确沦为坏账,太保集团将给与太平洋人寿等额资金作为补贴。

  除了压价外,凯雷集团亦对于太平洋人寿的经营施加了影响,比如凯雷集团要求太平洋人寿控制趸缴保费,此举导致太平洋人寿保费收入同比减少。根据2004年《中国保险年鉴》的数据,2003年,太平洋人寿实现保费收入376.74亿元,比上年增长51.29%。但到了2004年,太平洋人寿的保费收入同比减少31亿元,负增长8%。标准普尔分析师指出,太平洋人险2004年的保费同比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趸缴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显著减少。

  据悉,太平洋人寿2004年年初计划的保费是450亿元,但最终只下达375亿元。王国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是个重大的经营失误”,外方“在谈判的条款里边,对我们有很苛刻的要求;本应该是根本不要按照这些要求来做,因为与他谈判成功与否还不知道,但是我们考虑后,业务增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太保注资悬疑

  根据方案,凯雷集团将以4亿美元收购太平洋人寿24.975%的股份,在凯雷注资的同时,太保集团亦同时注资太平洋人寿,额度为与4亿美元等值的人民币。这意味着太保集团必须拿出3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真金白银。知情人士透露,太保集团可能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注资太平洋人寿。

  据报道,2002年底,太保集团完成增资扩股,总股本由20.0639亿股扩大为43亿股,募集资金57.34亿元。此后,太保集团曾向太平洋财险投入18亿元左右的资本金,余下近40亿元。据本刊了解,太保集团原来账上的近40亿元已被拿出近10亿元用于实业投资,此举亦使太保集团收到了保监会的整改通知。

  2003年9月,太保集团与复旦大学签订协议,双方决定合作举办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下称“金融学院”)。2004年10月18日,金融学院正式开学。

  本刊调查了解,截至2004年8月17日,太保集团向金融学院投入注册资本1亿元,并独力为金融学院进行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耗资约8亿元。除已验资的1亿元记入“长期投资”科目外,其余部分均记入太保集团“在建工程”科目内。

  根据协议,太保集团等投资方负责金融学院前期的经费缺口。金融学院建设项目全部以太保集团公司名义进行,而金融学院还有后续建设计划。这使太保集团对金融学院的营运承担了无限责任,极有可能给太保集团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

  《保险法》第105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太保集团投资金融学院实际已经违反了《保险法》的规定,2004年10月,保监会下文责令太保集团整改。太保集团遂将其在金融学院股份委托给实德集团旗下的北京实德投资有限公司代为持有。然而太保集团并没有解除对金融院的无限责任,遭到保监会的二次整改要求。

  王国良在2005年11月4日的内刊上表示:“围绕为太保集团培养人才这一宗旨,办好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知情人士透露,太保集团似乎并无退出太平洋金融学院的实质举措,未来太保集团可能还将为金融学院供款,这就可能使太保集团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注资太平洋人寿。

  望“债”兴叹

  在偿付能力危机爆发了一年之后,太平洋人寿才表示要发行次级债,而在保监会第一次点名的三家保险公司中,2004年底,新华人寿通过发行次级债,初步解决了偿付能力问题;中国人寿集团的老保单给付也已明确将由财政部兜底。而太平洋人寿却没有动静。基于此,2005年7月,太平洋人寿遭到保监会的红色预警。令人疑惑的是,太平洋人寿当初为何不效仿新华人寿发行次级债,解决偿付能力危机?面对本刊记者的当面质疑,太保集团宣传部人士表示无可奉告。

  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太平洋人寿不是不想发行次级债,而是达不到发行次级债的要求,可谓是望“债”兴叹。

  2004年9月20日公布施行的 《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申请定向募集次级债,应当符合“经审计的上年度末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而2004年太平洋人寿在危机爆发后,不能发行次级债,可能主要是由于净资产没有5亿元。

  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显示,2003年太平洋人寿的净资产为-25.88亿元。因此,2004年太平洋人寿不可能发行次级债。而2004年太平洋人寿的净资产依然是负值,这意味着2005年太平洋人寿依然不能发行次级债。如果在2005年12月31日之前,凯雷集团和太保集团同时注资太平洋人寿,使太平洋人寿的2005年净资产达到5亿元以上,2006年太平洋人寿才有资格发行次级债。

  知情人士透露,这也是凯雷入股太平洋人寿的事件敲定后,王国良才对外透露发行次级债的原因。而此前,没有见到过王国良关于要发行次级债的说法。可以说,引入战略投资者是解决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危机的棋筋,它影响到了太保集团整盘棋的走法。

  高速扩张之累

  对“急剧变化、快鱼吃慢鱼的国际国内经营环境”有深刻认识的王国良在11月4日的内刊上表示:“要有计划地在尚未建立机构的省会城市和全国有关中心城市发展机构。”业内人士分析,这意味着太保集团在初步解决太平洋人寿偿付能力危机之后,可能将掀起二次扩张潮。

  而此前,太平洋人寿曾被保监会勒令停止开设分支机构。太平洋人寿拥有5000个县级以上分支机构,其偿付能力不足或许是其高速扩张之后的代价。

  资料显示,1995年,太保集团和平安集团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发展战略,平安集团着力发展寿险业务,太保集团则主攻产险业务。由于抓住了寿险业高速膨胀时期的黄金发展时机,平安集团在总体规模上很快超过了太保集团。2002年,太平人寿实施三年发展规划的第一年便大举扩张。截至2002年末,太平人寿营销人员达到21.87万人,直销业务人员3231人,中介代理网点超过2万个,当年设立分支机构就达到40多个。

  在《中国保险业信用前瞻(2005-2006)》中,标准普尔分析师指出,太平洋寿险的营运表现自其2001年成立以来至今未达到理想的水平,该公司在2001-2003年间极为快速的增长,平均年收入增长率为62%,但资产回报率一直处于-10%至0.4%之间,这样的业务增长规模需要很高的开销和理赔

准备金来支持。

  偿付能力不足是因为业务快速增长,超过保险公司资本的承载能力。从保费规模看, 2005年1至10月,太平洋人寿的保费收入达308.41亿元,位列国内寿险公司保费收入第三名。保费收入大幅增长,但同期该公司的注册资本却始终保持在10亿元的水平,甚至低于太平人寿(23.3亿元)、生命人寿(13.58亿元)等第二集团的寿险公司。

  在2004年太保集团寿险公司分公司总经理会议上,王国良列举了太平洋人寿面临的两大经营困难:一是“在偿付能力问题上面临着很大压力”,一是“跟产险公司相比,寿险业务规模大但效益没有目前的太平洋产险好”。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太平洋人寿的高速扩张,卖出的大量高利率保单已经逐步开始步入支付的高峰期。截至2004年底,太平洋人寿历史上留下的几十亿元的利差损,到现在还没有全部解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63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