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视点 > 正文
 

健康险不应沦为营销工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 11:22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冯跃

  如果说健康险被当成市场拓展的工具,保险公司肯定会觉得有些冤枉,毕竟健康险新产品不断推出,保费收入已超过200亿元,并持续增长,发挥着风险补偿的作用。可是,健康险的种种表现不由让人产生其是“工具”的想法。

  “工具论”表现种种

  健康险是营销过程中的“敲门砖”。仔细看一下健康险条款就会发现,很多不错的健康险是附加险,也就是说,购买健康险的前提是先投保养老险、两全险或者定期寿险等主险,而且主险保费往往超过健康险。即便单独购买健康险,营销员在介绍时也会努力推荐与其他险种组合,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这种推荐组合没有什么坏处,但如果经济条件有限,那搭配的险种就成为负担。

  健康险当作敲门砖的用意可见一斑。健康险是保险公司的市场“问路石”。保险公司常开发出一些健康险,作为扩大知名度,获得消费者注意的一种方法,在实际销售中并不积极,这一方法通常被新进入市场的保险公司利用。

  2005年健康险大门对外资保险敞开,人们寄希望于外资健康险成为“鲶鱼”,给国内健康险市场带来活力。外资保险的确不负众望,推出的一些健康险很有特色,有的还填补了市场空白,且价格比较优惠,很快就得到消费者认同,并带动相关险种的销售。

  事实上,健康险的命运没有因此而改变。当外资保险的市场打开后,健康险的“工具”面目又现,如沪上某寿险公司7月份对附加住院医疗费补偿等加价,普遍加价20%-50%,并且严格核保条件。从加价消息传出到真正执行,营销员的日子最好过,很多消费者来“捡便宜”,公司的保费收入飙升。健康险对业务增长的拉动作用达到极至。

  说健康险是工具,更因为其涨价和退市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健康险推出时间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涨幅达到了250%,涨幅如此之大,谋市场的意图很明显;还有的保险公司看到健康险赔付率过高,干脆停掉,根本不做什么修补工作。这两年,保险公司停售的健康险较多,去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大公司的一些健康险停售时,市场一片肃杀。本来这些健康险已被消费者接受,停售只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保险公司对健康险“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态度,也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对保险产生抵触心理。

  希望在哪里

  健康险的工具地位必须改变。如果健康险一直处于被“利用”的地位,错过了发展的良机,那结局可想而知,连配角恐怕也做不好。从近几年的保费收入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健康险一直占总保费收入的7%左右,2003年240亿元,比2002年减少80多亿元,主要原因是分红健康险停售。健康险这种着不温不火的发展速度,很难在整个社会医保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尽管健康险市场弥漫着悲观的氛围,但还是能找到一些希望的,比如在所有险种中人们最想购买的是健康险。

  另外,已有两家专业保险公司今年开业,尤其是人保健康险公司带来一些新意,引进德国的管理技术,开发了不少新险种,并分别在北京、云南设立分公司。

  但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工具的地位,还要靠保险公司努力。健康险成为工具在于赔付率过高,有些健康险种赔付率甚至超过了100%,保险公司不堪重负。而保险公司对健康险的风险控制力度不够,是造成赔付率过高的主要原因。

  所以,健康险要发展,保险公司必须有积极心态,不能遇到挫折就退缩。现在一些外部条件已经具备:一些经验数据已经积累,产品开发有据可依;保险公司可以引进国外公司在产品开发、管理上的技术经验。另外,在客户服务和理赔方面可加大人员配置,降低道德风险。在健康险走上轨道的过程中,保险公司也要有堂吉诃德战风车的精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0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