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人寿保险 > 正文
 

合资寿险的问题婚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 08:32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黄蕾

  同样是合资寿险,同样是中方股东抽身,安联大众和中保康联近来频频见诸报端。据知情人士表示:“大众保险和中国人寿虽然有各自退股的原因,但合资公司效益不如预期,是其中一个主因。”成立合资公司本是政府保护中国保险业的措施,却成就了无数不美满“婚姻”。根据入世承诺,外国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合资公司,外资股比不超过50%,外方可以
自由选择合资伙伴。外资保险公司也充分利用了其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利。为了降低展业成本,他们选择在某个领域有特殊支配力的中方股东开展业务。“例如中意人寿签订了中方股东中海油的团险大单;中美大都会人寿欲通过股东首都机场公司的实力垄断航意险等。”整个上半年,合资寿险公司谋股东之便违反行业有序竞争的呼声四起。除此之外,按照合资公司现有的相对于中资企业的“高成本运营模式”,未来资金投入规模将相当巨大,也为此埋下了可能遭遇偿付能力不足的“种子”。通常情况下,一家保险公司在新进入的市场上要想实现盈利至少要有七八年的经营期,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一家合资保险公司就算每年什么都不做也要花掉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费用,特别是外方人员,会占去一大部分前期成本。据中资寿险的有关人士透露,合资保险公司的总裁级高管人员通常年薪在200万至300万元,而中资寿险的高管“恐怕100万元都拿不到”。除了这部分成本外,培训、招聘高水平代理人也花费甚巨。合资寿险公司多数采用代理人直接展业的营销方式,为将保费规模做大,他们通常会大规模招聘代理人,许多公司甚至直接用高额底薪到中资寿险公司挖人。一家从中资公司跳到合资公司的储备干部告诉记者,他在新东家长达一年多的早期培训期间,每月可以拿到1万元的财务补助。当激烈的竞争使各家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增长幅度受限,当保费收入不足以支持网点扩张时,偿付能力问题就可能出现。

  郝演苏认为,合资寿险公司未来的偿付能力问题,要比纯中资显得更为棘手。保险公司业务扩张到一定规模,增资是必然,“可中方股东能否跟上却是个未知数。”他举例说:“某家合资寿险公司,中方只是一家资产仅10亿元的企业,又有自己的主营业务,显然无法维持合资寿险的长期发展。”

  “如果偿付能力不足的情况真的出现,只能有两种结果。”一位业内人士说,“一种结果是外资股东火速撤资,与其耗着赔钱,不如等以后国内保险市场完全放开后再来;另一种结果是中方企业因无法追加资本金而抽身,这等于白白为外资保险公司搭建了拓展中国市场的平台,自己却毫无收益。”

  在这种隐患下,无论是外资方还是中资方如今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慎重。“合资双方的谈判时间可能会更长。”法国国家人寿和国家

邮政总局在合作问题上谈判已超过一年,由于双方在利益上存在很大分歧,直接导致其合资公司中法人寿(筹)的“难产”。

  对于国内保险业来说,合资模式变成了一条危险的隐性绊马,中方合作伙伴注定将在外资保险的中国攻略中扮演获取短期收益的过渡性角色。“从这种意义上看,合资成立寿险公司都有隐患,不如寿险全部放开,像财险一样,允许独资。”郝演苏说。

  爱问(iAsk.com)
  合资寿险 相关网页约72,2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