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险中国脸谱

2014年04月25日 16:07  保险经理人  收藏本文     

  撰文本刊记者郭伟超

  中再独领风骚

  源自老人保的中国再保险集团的发展史几乎等同于复业之后的国内再保险发展历史,只不过是个浓缩版而已。

  熟悉中国保险史的人想必都知道,早年老人保一家独大,垄断整个保险市场。早年间的中国再保险公司亦是如此,作为国内唯一的中资再保险公司,曾享受政策照顾。其中最为有名的即为一度拥有20%的法定分保进账,直至2006年方才取消法定分保。

  十年法定分保亦是为中国再保险集团积累了相当的家底。据统计,中国的法定再保险业务始于1996年,至2006年完全取消。期间,法定再保险业务累计分保保费1225.73亿元。

  “中国再保险依然在国内市场具有主导地位”早年工作于老人保再保险部门、现中汇国际保险经纪公司高级顾问刘建英告诉记者,中国再保险集团所占的国内再保险市场份额达五成左右。

  “谈到国内再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影响力,无疑首推中国再保险集团”中汇国际保险经纪公司再保险部总监谭琨透露,基本上国内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如果寻找首席核保,优先都会考虑中国再保险。

  也有再保险专业人士表示,外资再保险尊崇的是商业的规律,再保险对他们而言是一门生意。他们判断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唯一指标是风险的大小,有一些明显风险指数过高的产品他们会选择从保险合约中退出来。“毕竟是国资背景的,很长时间内都扮演着国家再保险的角色,肩负着扶持国内再保险市场的任务。相较国外再保险巨头,中国再保险集团在风险控制、人才、核保技术能力方面尚有一段差距,尤其体现在临时再保险合约上,支持不够。”

  值得回忆的是,“重投资轻承保”曾是中国再保险集团盈利模式,2005年前后其一度凭借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实现整体微盈利。例如在2005年至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先后实现数亿元利润。

  不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巨灾频发的影响下,中国再保险集团投资、承保双重亏损,合并税前亏损近百亿元。原本2007年获得中央汇金公司40亿美元注资后,中国再保险集团加快的上市计划也因此变得崎岖漫长。

  原中国再保险集团总裁吴高连分析,以粗放式经营扩张规模,再通过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亏损的发展模式是造成亏损的根本原因,而业务结构失衡、经营策略不当则是造成亏损的直接原因。2009年后,中国再保险集团推进承保盈利目标。时隔一年,擅长投资的李培育接掌中国再保险集团任董事长,被市场人士认为是中国再保险集团整体在上日程。

  中国再保险集团官网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再保险集团合并保险业务收入492.86亿元,合并税前利润35.94亿元。同年,李培育一度表示中国再保险集团上市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4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再保险集团将重启上市工作,保监会也将稳步推进中国再保险集团整体上市。

  如今而言,这一国家级再保险公司步入了上市倒计时。

  外资智取半壁江山

  毋庸置疑,面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力,外资再保险巨头没有理由放过。以瑞士再保险、慕尼黑再保险为代表的再保险巨头的高管轮番考察中国,点兵遣将,各显神通。

  据悉,2013年国内再保险市场上设有分支机构的外资再保险公司分得保费约为60亿美元左右,外资公司产险规模占比达到2/3,寿险规模占比达到1/4。其中慕尼黑再保险以及瑞士再保险为国内再保险市场市场中最大的两家再保险机构,各分得保费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相对于保费数据而言,我认为外资再保险更大的作用在于为国内保险市场提供了很多的智力支持,带来了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慕尼黑再保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常青告诉记者,他进入中国再保险市场将近20年,其最大的体会就是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陆勤也认为,“专业知识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据了解,瑞士再保险先后巨灾保险领域、农业保险领域和责任险领域为国内保险界提供大量免费数据,并引进了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控技术,参与括环境污染责任险在内等诸多险种的发展。

  “专业技术的核心体现就是定价能力”谭琨直言,国际再保险巨头因之多年积累的数据模型以及风控经验可以给出相对科学的费率定价,“引用他们的费率定价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很快分光保费。”

  据了解,慕再、瑞再在中国都拥有一支由数百人的国际精算人才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在再保险合同条文设计制订等方面处于技术垄断地位。正是因为专业保险技术,再保险巨头们多次在国内高技术、高利润的项目竞标中取胜。

  反观国内保险公司因为技术原因的几乎很少接受DIC(条件差异保险)。原因就在于对于风险控制、核保等技术手段没有足够的信心。另外最能体现技术手段的临分合同在国内再保险市场占比过低,而主要从事临分合同的再保险公司为几家外资再保险巨头。

  倒逼直保转型

  历经多年狂飙猛进的粗放发展模式刺激,如今的国内保险行业已步入矛盾多发期。渠道拓展、盈利模式、险资收益、风险管控、公司治理等诸多领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直接的明证即是近两年保费收入遭遇增长瓶颈。

  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再保险市场也同样无法逃脱转型升级的命运,并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项俊波于2013年调研时表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再保险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其通过离岸交易等多种形式参与我国再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再保险业要统筹分析国内与国际形势,与直接保险市场相结合,准确把握未来再保险市场发展趋势,创新思想理念、技术手段和业务模式,满足直接保险市场不断扩大和丰富的再保险需求。

  项俊波还提出,再保险业要把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在保险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促进保险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

  无疑随着中央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稳步推进城镇化、加强民生保障等一系列政策出台,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保险业需要再保险提供更多的智力以及资本支持。

  那么,国内再保险市场距离国际市场上有多大差距,或许可以从再保险盈利模式上诉说。拥有定价能力以及雄厚资本实力的国际再保险巨头多是卖方市场而非买方市场。

  因为中国市场的潜力,为了能够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早年再保险人之间也曾纷纷为获取业务而打响价格战。加之当年国内财险市场也是市场无序阶段,而再保险间的价格战相当于变相支持了市场的恶性竞争。

  然而,内外交困的2008年,给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时带来重大调整,于是出现了鲜有的合拍,国际国内再保险人一致举起降低手续费、收紧承保条件的大旗。由国际再保险人牵头的一系列合约开始,再保险人开始大规模缩紧合约条款,降低合约承保容量,或所参与的合约数量及规模。

  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合约手续费降低,固定手续费与浮动手续费挂钩,损失参与条款,增加合约自留额等限制性措施。通俗地解释就是拒绝接受垃圾业务。

  同时,当年国内数家保险公司还首次出现了再保合约分出难,以及逾期未全部分出的情况发生。还有不少非比例合约,也发现了显著的费率提升的状况,直接造成了直保公司的再保险成本增加。

  随后的故事耳熟能详,再保成本的增加,直保费率的持续下降,加之监管机构从偿付能力监管、费率监管到市场行为的监管组合拳,为国内财险市场带来了一轮承保周期。

  “通过再保险市场的理性倒逼直保市场的转型或许也是监管层对其期待之一吧”,有业内人士坦言。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西宁书记系今年第8位被查省部级官员
  • 体育NBA雷霆1-2灰熊 库里失绝杀勇士1-2快船
  • 娱乐大S生女儿微博报喜 晒婴儿脚印称平安
  • 财经北京南六环地价逼近3万元
  • 科技特斯拉CEO首秀:被过度消费的钢铁侠
  • 博客香港内地人:我看幼儿便溺冲突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美女学渣拿美国六大名校offer
  • 谢作诗:土地涨价要归公吗
  • 张庭宾:未来房产富豪会比房奴更惨
  • 朱大鸣:房地产泡沫为何谁都不敢捅破
  • 未世民:点评股市大V的各种说法
  • 叶檀:新一轮国企改革会不会再次圈钱
  • 许一力:从宋林案看国企为何油水更多
  • 刘杉:宏观调控之翠花上酸菜
  • Value:IPO批量发行到底利空了谁?
  • 江濡山:如何“认知”既得利益者
  • 不执着:不动产登记会触动谁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