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成本率接近100% 财险遭遇承保尴尬

2014年04月25日 16:06  保险经理人  收藏本文     

  相对于寿险业的转型阵痛阶段,近两年财险业整体发展较为平稳。而在平稳的表现之下,综合成本率接近百分之百的现象,必然引起广泛关注。综合成本率包括赔付率和费用率,是业界用来衡量财险业盈利强弱的主要标准。综合成本率达到100%,就意味着这家财险公司的承保利润率走向亏损的边缘。

  撰文 本刊记者 董维京

  农险拯救财险业

  99.5%,近日记者从权威渠道得到2013年财险行业综合成本率的数字。走过四年周期,国内财险行业的综合成本率重新站到的承保盈亏平衡点100%的边缘上。

  2009年,本轮财险行业盈利周期起始之年,综合成本率约为100%。此后,连续四年低于这一数值,2010年国内财险综合成本率为97.3%,2011年初降至95.2%。2012年开始上升,同年底该数值达到97.2%。

  通过上述数字可以得出这一轮盈利周期起始于2009年,在2011年达到高潮之后,呈现出逐步下滑趋势。2013年以来,更是加速下行,最终的结果是综合成本率升至99.5%,接近全行业承保亏损的边缘。

  与此同时,记者还得知2013年的财险行业中除了农业保险外,所有险种的综合成本率均超过100%,甚至不乏108%的数字。综合成本率,作为财险行业核心指标,其高低直接体现了整个行业的承保盈利能力。综合成本率的高启也就意味着每多做一单农业保险以外的业务该保险公司都要多亏损(承保)一单,做的越多亏损(承保)也就越严重。

  以车险为例,即使车险市场综合成本率已达到100 %以上,属亏损业务,各保险公司依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收取保险费,藉此也就造成了整个车险行业承保亏损。

  据悉,2013年国内农业保险综合成本率在92%左右。保监会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06.6亿元,同比增长27.4%,向3177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08.6亿元,同比增长41%。2006年时,国内财险保费收入仅有8.46亿元。

  期间原因,2007年之后国内农业保险加了“政策性”三字。所谓政策性险种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该险种。简而言之,就是由政府推动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保险产品。

  由无人问津,到先后数十家财险公司蜂拥而入,国内财险行业迎来繁荣局面的同时也爆发出了诸多问题。国内农险专家、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所长庹国柱[微博]教授在近期实地调研时即发现,各类因农业保险而生的寻租活动在一些地方出现蔓延之势,形式可谓多样。包括:某地方农险公司分支机构虚报承保作物面积,通过做假保单,骗取财政补贴;某地方政府操纵当地农房保险招标等。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亦在2014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直言,当前国内农业保险的发展中存在的弄虚作假、风险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

  何以走出承保周期

  追溯这一轮国内财险行业承包周期可以得出政策红利的结论。

  正是受益于2008年“70号文”的下发,才迎来了国内财险行业最为耀眼的盈利周期,承保、投资均有不俗表现,尤其是承保利润。即2009年——2013年阶段,只不过2013年接近了承保盈利的尾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2013年为国内财险行业进入下行周期的临界年。

  资料显示,2008年之前,国内财险业已经连续数年出现行业性亏损。尤其是2008年,常规承保业务亏损严重,并在 2008 年遭受资本市场由“牛”转“熊”和巨灾损失(汶川地震、全国多地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等)的多重打击之下,造成了行业性的巨额亏损。如果不是保监会严格监管规则,将会出现多家产险公司破产的局面。迫于无奈,保监会动用保险保障基金进行救助才令之免于出局。

  70号文件下发以后,财险业发生了明显的好转。2009年,财险业实现盈亏平衡,且有微利。2010年则实现承保盈利,2011年盈利继续高企。因此,多有财险高管给予70号文的极高的评价,认为该条例为财险业带来了几年好日子。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与其说70号文将财险业带入盈利高峰,不如说70号文改变了财险业的发展观念。从只看重投资的一条腿走路,更改为投资、承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模式。

  可惜的是这种“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2012年底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的规模冲动重现江湖。即便是在《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有关问题的通知》(即“39号文”)的高压下也没有对日渐上升的非理性竞争起到太大的威慑作用。违法违规手段冲规模、抢业务,默许、纵容、甚至鼓励支持分支机构违法违规经营现象层出不穷,甚至连大公司也带头作乱,且这一现象持续不消。

  以相对表现较好的上市险企而言,2012年末,在“39号文”实施大半年之后,以三大巨头为首的财险业综合成本率仍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浮。数据显示,2012年人保财险[微博]综合成本率95.1%,比2011年同期上升了1.1个百分点;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上升1.8 个百分点;而太保产险2012年的综合成本率由2011年的93.1%上升至95.8%。

  随后一年,2013年上半年上述三家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上升程度再度上浮,分别上升了1.2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3.5个百分点。

  如果说因过度竞争而秩序再乱为财险走出行业承保周期的内在原因,那么一系列重大灾害事故的频发应该是外因。如2013年黑龙江洪灾导致保险业赔款27亿元,“菲特”台风定损金额49.6亿元,SK海力士定损9亿美元等。

  对此,庹国柱还表示,财险整体上呈现利润波动的特征,除了受巨灾和投资收益的短期影响外,还受到监管政策调整的长期影响。过去数年的数据证明,监管思路为“严格监管-放松监管-严格监管”,相应的产险行业盈利变化为“利好-利空-利好”。其中,2009年开始的严格监管阶段,促使产险行业进入了10多年来最好的盈利阶段和通道。

  承保能力弱化

  其实,相对于寿险行业而言,国内财险行业近两年表现尚可,无论是保费增速,还是利润指标都优于寿险业。尤其是国内保险行业增速放缓的时段中,财险行业表现出了相对平稳的一面,甚至一度成为行业的亮点。

  保监会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财险行业保费收入6212亿元,同比增长16.5%。同期寿险行业这一数字仅有8.4%。

  国内GDP自2008年后在政府巨大刺激之下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即便是在经济放缓的步伐下依然保持了接近8%的增速。也因此国内财险行业在2012年之前的三年保持了25%的增速,但是此后却出现相对下滑趋势,至2013年已下滑至16.5%。贝氏评级公司(亚太区)金融分析师张靖雯判断,未来中国财险保费收入将进一步放缓。

  保费增长和资本增长为影响行业资本充足率的主要因素。承保走向亏损,保费收入下降的双重因素叠加下,国内财险行业的承保能力将弱化。根据贝氏评级测算,国内财险市场整体的贝氏资本充足率(BCAR)为88%。即一元钱的风险仅对应0.88元的资本金。增资自然也就成为常见现象,贝氏评级公司统计,2010-2012年,国内十大财险公司累计增资额度约为510亿元,新发次级债额度约为190亿元。

  对于未来,张靖雯表示,国内财险行业承保杠杆相对较高。尤其是前十大财险企业风险调整后资本充足率较弱,从而增加了对整体行业资本的压力。

  同时,张靖雯还指出国内财险行业承保利润不高,中小险企的费用率水平更是高于十大险企,财险投资收益率和股本回报率也不尽理想,皆会牵连险企承保能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西宁书记系今年第8位被查省部级官员
  • 体育NBA雷霆1-2灰熊 库里失绝杀勇士1-2快船
  • 娱乐大S生女儿微博报喜 晒婴儿脚印称平安
  • 财经北京南六环地价逼近3万元
  • 科技特斯拉CEO首秀:被过度消费的钢铁侠
  • 博客香港内地人:我看幼儿便溺冲突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美女学渣拿美国六大名校offer
  • 谢作诗:土地涨价要归公吗
  • 张庭宾:未来房产富豪会比房奴更惨
  • 朱大鸣:房地产泡沫为何谁都不敢捅破
  • 未世民:点评股市大V的各种说法
  • 叶檀:新一轮国企改革会不会再次圈钱
  • 许一力:从宋林案看国企为何油水更多
  • 刘杉:宏观调控之翠花上酸菜
  • Value:IPO批量发行到底利空了谁?
  • 江濡山:如何“认知”既得利益者
  • 不执着:不动产登记会触动谁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