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险之真问题

2014年04月25日 16:05  保险经理人  收藏本文     

  1974年,劳合社第一次将中国民航的飞机险分保到伦敦保险市场,当时,投保的飞机仅有6架,40年后,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2000多架;1995年,瑞士再保险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当时,其在中国大陆的业务收入毫不起眼,然而不到20年的时间,中国已经成为瑞士再保险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外资再保险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两位数的增长,以及直保市场的突飞猛进。

  初入中国,面对刚刚兴起的保险行业,外资再保险更多的扮演了“老师”的角色,据说,瑞士再保险刚开始的时候,一半以上的职场均被辟做“教室”,凭借再保险公司在全球资源以及数据方面的优势,为国内同行传道授业解惑。时至今日,国内的再保险市场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国内很多专业人才与外国的专家在一起毫不逊色。

  与此同时,依靠让人充满想象空间的巨大发展潜力,中国再保险市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垂涎,国际再保险人不断加大对于中国市场的研究与资源投入,以至于再保险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更值得关注的方面在于,中国保险业轰轰烈烈大干快上的时代,保费为王的意识主导市场,重规模、轻品质的直保市场弊端也难免影响到再保险领域,专业人才匮乏、基础数据不足、产品种类不够丰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

  供给过剩

  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国内再保险公司仅有9家,包括中国再保险集团旗下中再寿险、中再财险,总部位于香港的太平再保险,以及纯粹的外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科隆再保险、劳合社、法国再保险和汉诺威再保险。而同期的直保公司数量却已经达到了134家。这在一些发达国家似乎是不寻常的,尤其是德国,其再保险公司有28家之多。

  再保险公司数量少,容易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缓慢、供不应求。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记者经多方采访发现,“供给过剩”已经成为了当下国内再保险市场最大的共识,而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直保市场竞争激烈,传统型的财产保险风险费率较低,对再保险费率也形成了一定的挤压;二是外资再保险人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潜力,在承保能力上对中国市场偏好持续增加;三是再保险业务是国际化的,不像直保在经营上有地域限制,国外的再保险公司即便不在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也照样可以进行分保。所以,表面看来,中国境内的再保险市场主体只有9家,但实际上“全球所有能参与的再保险公司都已经参与了进来”。

  再保险供给过剩,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再保险费率的降低。一个鲜明的例子是,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无锡SK海力士的韩国投资人,在韩国设有同样的工厂,同样的风险责任,中国的费率却远远低于韩国的费率。更进一步的影响则是降低了再保险人的风险资本回报率。所谓风险资本回报率,顾名思义,即单位风险资本所取得的回报,对于一些崇尚稳健经营的国际再保险巨头而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然而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竞争激烈,风险资本回报尚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

  劳合社(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璁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必须提高再保险人的纪律约束:“面对市场中过剩的承保能力、来自于海外再保险人的竞争压力,国内再保险必须重视承保纪律约束,坚守竞争的底线,特别是在当前资本收益低靡的大背景下,这一点尤其重要,要摒弃对市场份额和保费规模的单一崇拜,做到有效益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增长。”

  另外,对于供给过剩问题,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陆勤则认为,与其通俗的用经济学中供求关系的概念衡量再保险市场,不如转而使用“承保能力”一词度量再保险市场。“不是看市场中再保险公司的数量,而是看再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多大承保能力,是否可以覆盖直保市场。供给过剩,可以理解为目前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高于直保公司的承保需求。”

  对于再保险的理解有待加深

  2003年以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为标志的外资再保险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彼时的中国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专业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在那个时候,再保险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教师”的角色。据说,当时瑞士再保险北京分公司超过一半的职场都被辟做教室,公司员工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谈业务而是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传授给国内的保险从业者。

  时至今日,国内无论是直保层面还是再保险层面的专业化程度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很多时候都可以与外资平分秋色,但对于再保险的理解上,还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

  陆勤认为,再保险主要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二是资本管理,但在实践中,前者已经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知,但后者还有待进一步加深理解。再保险资本管理的功能也称财务再保险,是指原保险人把已有业务的利益或损失分给再保险人,由再保险人来承担将来保险业务收益的风险。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直保公司的偿付能力。

  其实,直保公司提高自身偿付能力的途径有很多种。慕尼黑再保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常青告诉记者,直保公司提高自身偿付能力的途径有很多种,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也可以通过发行次级债,但如果认真研究的话会发现,通过财务再保险的方式提高偿付能力综合来看,可能比其他方式的成本要更低。

  即便是风险管理的功能在部分新兴险企面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据了解,在SK海力士9亿美元天价赔案中,通过直保承担了35%风险责任的人保财险[微博],由于进行了充分的分保,最终的实际赔付额仅为8000万人民币;而承担了5%风险责任的大地保险[微博],实际的赔付额也仅有1000万元。常青表示,总体而言,大型保险公司凭借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在风险管理方面做得往往更为充分,而一些新兴险企,由于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分支机构的数量以及业务规模上,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但实际上,由于新兴险企资本实力较弱,才更需要借助再保险转移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过度干预也对再保险主体的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近年来,农业连续9年增收,农业保险在政府的支持下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了国内众多财产险企最赚钱的险种,也因此忽视了再保险安排,一旦发生巨灾,对于保险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中汇国际保险经纪高级顾问刘建英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还表示,有必要将再保险的意识贯穿到整个直保公司经营的各个过程之中:“再保险是保险公司科学经营的指标之一,在每年做计划的时候,总公司都会考虑再保险安排,但在实际的经营中,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部往往很不起眼,很多人,甚至是保险公司的高管对于再保险的都没有概念。一旦出现赔付率较高的情况,却把责任都推给再保部。”

  “值得欣慰之处在于,监管机构对于市场专业化的要求是不断在提高的。”在常青看来,正在讨论之中的“偿二代”建设与再保险息息相关,无疑将成为促进中国保险业专业化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未来将直接影响到直保公司以及再保公司的经营模式。“我觉得‘偿二代’会从监管的角度把目前行业中存在的一味追求保费的情况真正转移到通过资本调控风险资本风险上来,从而使再保险公司获得更多的风险资本回报。”

  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匮乏一直是国内保险业深深为之困扰的一个问题,具体到再保险方面,这个问题也非常突出。“为什么现在国内再保险市场主体少?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关系,另一方面,我认为是由于缺少合适的人才。”刘建英直言,当下中国保险公司再保险部的工作人员往往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边要与国际接轨,一边要跟本土接轨,处于夹层之中,里外都得不到理解。在一些没有保险相关经验的资本设立的保险公司中,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据说,由于股东委派的高管缺乏保险从业经验,不能理解再保险的重要意义,大大增加了再保险部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

  在刘建英看来,专业人才培养之所以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门槛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事再保险工作一定要懂外语,要精通保险公司的运作,同时还要了解国际市场,掌握国际市场的资源和网络,这就把很多人挡在了门外。”

  不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妨碍了专业保险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据了解,国际上,保险业的职业发展的路径都是非常独立和明确的,例如,一旦定位于核保岗,基本终身都会停留在这个条线上,随着经验的逐步丰富,不断向上晋升,最终发展成为核保方面的专家,中国则大不相同,每个岗位、每个条线最终的发展目标往往都指向总经理这个位子。

  近年来,一些优秀的保险公司也开始尝试与国际接轨,例如平安,早在1996年的时候,就开始尝试核保人以及核赔人制度,核保总监与公司副总裁享受一样的待遇,每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能获得晋升。华泰保险在与ACE合作之后,也借鉴了ACE的先进经验,到现在为止,培养出了一批经验非常丰富的专业人才。

  历史数据不足

  历史数据对于保险产品的开发,乃至保险公司的运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凭借在全球各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分保经验,国际再保险巨头在数据积累以及研究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也是其能指导保险公司开发产品以及经营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对于再保险公司而言,除了对资本的运用外,对模型分析,数据积累等技术性要求是非常高的”陆勤坦言,很多直保公司对于再保险公司的要求更多是智力支撑。“便宜的费率只要不计成本谁都可以做到,但混合着多年数据、经验而成的技术不是谁都可以提供的。”

  反观国内,虽然总体来看再保险业也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受累于专业化程度以及种种客观原因,历史数据积累的情况不容乐观,这是导致目前国内保险以及再保险费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保险数据完整性和透明性不足,再保险风险识别、评估和转移的科学合理性受到影响。”高璁认为,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源自于行业数据管理和应用手段的缺乏,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公共风险数据的可获得性较低的影响。因此,他建议国内保险公司应继续加大数据管理工具的引进和开发,同时促进保险行业与相关公共数据管理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努力实现保险行业大数据开发应用的基础平台。

  今年年初,中国保信(全称“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曙光。据介绍,中国保信成立的主要目的是统一建设和运营保险信息共享平台,为保险公司之间及保险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信息交互使用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中国保信成立后,首先对原各地分别建立的车险信息平台进行了整合,争取在今年实现全国的大集中;接下来还会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规划建设多个支持性平台,使共享平台成为保险生产的支持平台。

  市场体系不健全

  完善的再保险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再保险公司,而且包括再保险经纪人。因为再保险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保险业务,需要再保险经纪人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在承保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时,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往往需要由再保险经纪人提供技术帮助。在国际上,大部分再保险人的业务都是通过再保险经纪人来办理的。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劳合社,这个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保险、再保险市场,至今都是世界上最发达最活跃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其云集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保险以及再保险经纪人。有人甚至宣称,没有经纪人就没有劳合社。

  反观国内,保险经纪人制度从开始到现在尚不足20年的时间,尽管近几年来,保险经纪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保险经纪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了500家,但其中真正能从事再保险经纪业务却是少之又少,这也成为了制约国内再保险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刘建英认为:“只有买方和卖方的市场视不成熟的,是发展不起来的,有第三方的市场才是成熟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国内市场上真正能从事再保险经纪业务的,除华泰保险经纪、江泰保险经纪、中汇国际保险经纪、五洲保险经纪以及中天保险经纪之外,其余的基本都是外资保险经纪,包括中怡保险经纪、韦莱保险经纪和达信(北京)保险经纪。国内保险公司大部分的合约都掌握在这些外资保险经纪手里。美国70%以上、英国80%以上的再保险业务都是通过保险经纪人来安排的,但国内,这一比例尚不足20%。

  再保险境外分出安全性存疑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以及法定分保的取消,大量境外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试图分一杯羹。有业内人士估计,除去财务再保险,境外再保险公司已经在中国传统风险管理业务里占据了50%左右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际再保险市场热钱化趋势明显。巨灾发生后,保险价格走高,国际市场上一些私募基金往往会选择在这个时机通过成立离岸再保险公司或特殊交易工具等方式快速进入再保险市场,待价格走软后又快速退出,利用市场波动投机套利。为规避监管,这类“短命”的再保险公司往往选择注册在百慕大以及开曼群岛等地。通过巨额的临时性资本注入,加上一系列的财务运作,这些开业时间很短甚至没有经营实践的再保险公司就能获得比较好的国际评级,从而顺利进入国际再保险市场。

  这种短期的投机行为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格外警惕,尤其对于中国保险市场而言,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还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就更应该慎之又慎。

  对此,高璁指出,应更加关注再保险境外分出的安全性。“境外再保险资本为中国市场提供承保能力,也是转移风险的有效手段。对境外再保险资本的监管既应当保持开放、避免保护主义,又需要加强对安全性的监控,提高国内风险保障的资信水平。”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西宁书记系今年第8位被查省部级官员
  • 体育NBA雷霆1-2灰熊 库里失绝杀勇士1-2快船
  • 娱乐大S生女儿微博报喜 晒婴儿脚印称平安
  • 财经北京南六环地价逼近3万元
  • 科技特斯拉CEO首秀:被过度消费的钢铁侠
  • 博客香港内地人:我看幼儿便溺冲突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美女学渣拿美国六大名校offer
  • 谢作诗:土地涨价要归公吗
  • 张庭宾:未来房产富豪会比房奴更惨
  • 朱大鸣:房地产泡沫为何谁都不敢捅破
  • 未世民:点评股市大V的各种说法
  • 叶檀:新一轮国企改革会不会再次圈钱
  • 许一力:从宋林案看国企为何油水更多
  • 刘杉:宏观调控之翠花上酸菜
  • Value:IPO批量发行到底利空了谁?
  • 江濡山:如何“认知”既得利益者
  • 不执着:不动产登记会触动谁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