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卢晓平 ○编辑 枫林
保险和文化水乳交融。冯小刚导演的《1942》、成龙主演的《十二生肖》十分叫座,离不开保险保驾护航的身影。据悉,保险公司在文化保险产品创新方面已加快步伐,一些新的品种,包括演艺活动取消保险、文化企业信用保证保险、文化企业知识产权侵权保险等不断涌现。
保险在文化产业发展大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0年12月,保监会和文化部共同下发《关于保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通知》,并确定了包括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和中国信保3家保险公司进行试点。随着试点的深入,一些问题逐步浮出水面,需要在政策层面加以解决。
这些试点保险公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建议,应该明确专门财税支持政策。
2012年,财政部重新修订并印发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对文化企业提供保险费中央财政补贴。但由于中央政策文件的政策下达不畅、各地财政部门补贴执行不一,导致重点文化企业不知晓保费补贴事宜,延误了补贴申请时机。保费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致使文化企业的投保积极性普遍受到影响,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开拓较为艰难。
对此,有保险公司建议财政部和文化部共同制定操作性强、补贴比例明确的保费补贴实施细则,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明确重点文化企业的补贴对象、比例、方式和操作流程。中央政策明确了,地方才能根据中央政策制定更为可操作的地方补贴政策。
在财政申请流程方面,还有保险公司建议要完善现有文化企业财政申请流程,将保险公司纳入财政申请范围,或者由保险公司作为财政申请的参与方之一,协助文化企业进行保险费补贴的申请工作,提高财政资金的补贴效率,确保文化企业上报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人保财险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文化部和保监会会商相关部门实施积极的文化产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针对文化部和保监会指定的文化产业保险试点险种,建议参考农业保险的操作方式,对文化产业保险试点公司给予营业税减免政策。鼓励保险经营机构大胆进行先试工作,培育和扩大文化产业保险市场,逐步提升文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人保财险有关人士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继续加强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沟通合作,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与文化监管部门定期沟通和会商机制,搭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以政府主管部门搭建的投融资金融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银行、保险、证券之间的客户共享机制和业务对接机制,探索在客户风险分级基础上,实现保险保障与银行授信、直接融资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同时,在文化产业保险制度建设方面,建议借鉴农业、交通、教育、旅游、煤炭、安监等行业主管部门的经验,以及机动车交通强制保险、农业保险和科技保险的成熟模式,积极推动立法部门针对涉及公众安全的重大文化活动出台相关法律,或由人民银行、文化部和保监会出台针对重点行业的部门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