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为何这样慷慨捐款 向公众彰显自我提升形象

2013年04月26日 23:36  经济观察报 

  欧阳晓红

  一周过去,雅安芦山地震的报道渐趋平静,电视台、媒体那些“大爱无疆”的晚会亦已落幕。人们记住了得益于平台先天优势的互联网企业在震后的公益成绩单,并记录下了中国互联网CSR(企业社会责任)在大灾面前的成熟成长历程。却可能忽视了一个从头至尾都在地震一线极尽全力赈灾救灾查勘理赔的行业——保险业。

  保险业在震后48小时的表现可圈可点。较银行业,资产与净利显得微不足道的保险行业出钱又出力。两天之内,捐款额逾5000万;五天之后,捐款额逾9000万,这笔钱着实震撼! 这可能是从微薄的保单利润中一点一滴“抠”出来的。

  某种程度上,保险业太需要通过公共事件提升自身形象了。因为“存单”变“保单”、还因为“理赔难”等叠加“罪状”,在有的国人眼中,保险业似乎并无形象可言。

  不过,错都在保险吗?在一个民众普遍缺乏保险意识的国度里,在一个诚信体系尚不健全的初级市场环境中,被扭曲的保险需求关系与角色定位——可能导致边界模糊,于是,“失足”乃至“擦边球”容易成为常态。

  有人说,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保险行业概念也就十几年。当然,这不能成为犯错的借口。但我们也许可以更宽容些,允许保险业自我纠错。

  细观保险,其首先是商品。买卖双方都需要遵循平等,诚信,互利,契约,法制的原则,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且保险也是无形商品。保险人需要通过有形化的服务和兑现合同承诺,体现无形商品的价值。被保险人购买无形商品,则要格外谨慎和在专业认知的基础上再购买。

  保险还是特殊商品。关乎人的生老病死,幸福安康,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包括爱心,关怀,责任等。而可能的现实情况是,买卖双方一旦出现纠纷,保险人也许会被贴上“缺爱,缺德,缺一切”的标签,于是乎“人人喊打”,其结果或许是保险业需要“委屈求全,牺牲求荣。”

  压抑的保险业太需要释放自己了。于是乎,踊跃捐款成为保险公司向社会表达与证明自身价值的一个出口。诸如,在雅安芦山,保险理赔点随处可见,这个行业的监管机构——保监会甚至“发令”:此次地震理赔,寿险全赔,财险预赔。

  如此,会不会有些矫枉过正?逾9000万的捐款在整个行业利润中是一个不小的权重占比。毕竟保险公司是商业机构,还得追求商业利益与股东回报。而囿于各种因素陷入增长瓶颈的保险业好像并“不在乎”这些,保险业亟需向公众彰显自我,提升形象,所以,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保险业可能才会呈现出今天这种慷慨捐款的姿态。

  在国民普遍缺乏保险意识的同时,国家可能也是如此,整个社会的风险意识不高。直到今天,因为分散巨灾风险机制的缺位,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仍未建立。面对灾难损失,依然是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灾害管理和救助,没有市场化的应对机制。

  希望9000万的捐款可以融化些许成见与偏见,唤醒民众与社会的风险保障意识,让“保险”二字不在徒有虚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方回应美就新疆恐怖事件表态:无同情心
  • 体育NBA-威少将接受手术 保时捷赛李娜进4强
  • 娱乐超跑富二代被曝30余刀凶残砍死娇妻(图)
  • 财经人社部:将稳慎研究延迟退休决策
  • 科技周鸿祎:3Q大战判决存地方保护将上诉
  • 博客马未都:12岁患病孩子写遗书让人心酸
  • 读书解密:58年毛泽东想用谁替代周恩来
  • 教育留学生贿赂教授获刑 境外不认国内潜规则
  • 育儿英国性侵儿童逃犯曾在京当外教(图)
  • 谢百三:黄金和房产谁更保值
  • 宋文洲:中国应尝试立法打击部分日本政客
  • 杨涛:完善政府投资机制迫在眉睫
  • 叶檀:房地产重大结构调整期来临
  • 冉学东:人民币升值的堂吉诃德式风车大战
  • 刘杉:做空中国为时尚早
  • 雷永军:红十字会调查郭美美不如公开账务
  • 李玲:医改为何叫好不叫座
  • 西向东:日本其实也是资源大国(图)
  • 姚树洁:官二代贿赂教授被英国判一年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