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渐趋成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4日 01:48  金融时报

  记者 方华

  衡量并防范保险业风险的核心监管依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自今年9月1日起,将施行新的监管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简称“新规”),已实施5年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通称“1号令”)同时废止。

  7月10日,伴随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新规的正式发布,《保险公司董事会运作指引》等一批有关公司治理监管方面的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步公诸于众。业内人士评价,这在保险业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尤其是偿付能力监管政策的变化,将有助于大大提高监管效率,并建立起更符合我国保险业实际的以风险为基础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机制。

  “偿付能力充足率即资本充足率,是指保险公司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根据偿付能力监管新规,原“1号令”中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概念被更新为“最低资本”,原“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一词被更新为“实际资本”,并首次引入了资本充足率概念。

  “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的评估,首次引入资本充足率概念,称之为偿付能力充足率,而不再沿用以前单一的偿付能力额度概念,更符合保险业实际,用比率监管取代绝对差额监管有助于进行同业比较,消除因经营规模不同带来的监管差别。”业内人士评价称。

  重要的是,监管新规不再规范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两项关键指标———“最低资本”和“实际资本”的具体计算规则,只对“最低资本”、“实际资本”的定义和确定依据作出原则性规定,具体评估方法由保监会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进行规范。

  业内人士指出,在保险公司目前的负债情况下,其最大风险在于流动性风险,即出现保险赔付和保单分红等情况时,要拥有足够的偿付能力。根据保险公司负债(准备金)情况、精算规则及保监会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计算出来的“最低资本”,是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最低要求,而根据保监会相关规定计算出来的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即为“实际资本”,是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的体现,“最低资本”和“实际资本”之间理应是“应然”和“实然”的关系,“实际资本”若高于“最低资本”,则表明偿付能力充足,反之不足。

  根据保监会新闻发言人、主席助理袁力的解释,原先的“1号令”主要规范了偿付能力额度和监管指标的计算方法,以及对偿付能力不足公司的监管措施。相比之下,监管新规侧重于建立偿付能力的监管机制,目的是要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机制,因此对两项关键指标,即“最低资本”和“实际资本”的定义和确定依据只作出原则性规定。

  “这一改变更符合保险业现状及保险商实际的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等情况。”前述业内人士评价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保险公司或注册资金规模不同的公司,很难用统一口径进行衡量,尤其在快速扩张期,保险公司资本充足率一般要低于成熟期的保险公司,如用完全划一的标准进行衡量,有可能对成长期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必要束缚。

  针对此次监管部门正式发布偿付能力监管新规,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显然在于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变化。新规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以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今后将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将其划分为不足类、充足I类、充足Ⅱ类这三类公司实施分类监管。

  “不足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保险公司;充足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间的保险公司;充足Ⅱ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的保险公司。”根据新规,对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不足类公司”规定了统一的监管措施,而不再将偿付能力不足公司像原来那样按照30%、70%两个临界点分为三类进而规定不同的监管措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