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人寿的动荡似乎远未结束。
关国亮事件发生后,公司股东与监管层密切配合,力保新华人寿平稳运行。两年多来,虽然新华人寿的业务发展、队伍人员基本稳定,然而,在中国保监会动用保险保障基金受让的新华人寿30.554%股权处理去向未明的背景下,随着新华“七大中心”新政的磨合加剧,人事动荡隐现端倪。
近日,新华人寿原副总裁林克屏转投泛华保险集团低调创业的消息不胫而走。尽管林在挂职离去之时已明确“不主动拉(新华)一个人”,但业内人士猜测,基于林克屏在新华人寿内部尤其是营销体系中的声望,随着他的另立门户,一场席卷新华营销体系的出走潮正悄然酝酿。
另按接近新华人寿高层一人士的说法,林克屏的出走,人保集团入股新华的传闻在很大程度上是导火索。不久的将来,保险保障基金退出背后,另一场股权纷争大戏可能开启。
“去关化”的激进时代
2006年10月,新华人寿原董事长关国亮接到保监会“暂停履行董事长职责”的通知,工作移交给总裁孙兵。3个月后,关的董事长职务被正式免除。
次年4月初,孙兵启动了新华人寿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变革。在总裁室和部门之间搭建了战略管理中心、销售管理中心、产品管理中心等七个职能中心。当年追随孙兵创业的旧将,纷纷出任中心主任要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心主任的权限不亚于公司副总;同时,是次改革中,关国亮手下的一批老部属被解聘。
一位曾见证这次变革的原新华高层表示,变革的目的,是对关国亮事件后的公司进行高度集权,通过在原有的组织架构中增加一层职能机构的方式,加强管理职能。
新华人寿是次铁腕“收权”变革,亦带来了新的变化。
“新上任的中心主任往往在某一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些原本很快可以完成的内部流程反而被搁置。”6月初,新华人寿总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层透露,2008年已过半,但由于内部“审计未过”,总部很多部门的全年预算仍然没有发放。
这位中层说,尽管在过去的两年中,新华人寿的业绩增速并未落下,但获取保单的成本压力却在与日俱增。按保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07年新华人寿保费增速为22.32%,基本与中国寿险业21.86%的平均增速相当,但却远落后于较劲多年的对手泰康人寿(64.53%)。而早在2006年,新华人寿26.57%的保费增速还高过泰康(16.88%)。
按记者访问的多位新华人寿人士(包括部门已离职人士)的说法,关国亮事件之后的新华人寿,正以一种超常规的方式,来维持公司业务增速。
首先,按新华人寿南方某分公司负责人的说法,新华的特点与平安等高度集权的同业不同,分公司拥有较大话语权。这可使公司在总部受关国亮事件影响时期,依旧维持业务的稳健成长。
而区域市场稳健的背后,乃是该公司向“封疆大吏”支付的远高过行业均值的薪资。上述中层则透露,“大一些的分公司老总年薪可达200万元,偏远点的也能拿到60-70万元”。
其次,在当期业务的获取上,新华也采用了较为直接的激励手段。
“按总公司‘迎战2008’的激励部署,对于4条业务线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激励。”新华人寿总部业务部门的一位人士称,在目前各家竞争对手都开始通过提高业务品质,有侧重地进行激励时,新华的做法显得有些过时,“这相当于单纯的用钱买业务,对于一个已经营运多年的公司而言,不仅将极大的消耗当期利润,同时也难以把关业务的品质及其后的风险控制”。
第三,是对外大手笔的产品分红。
接近新华人寿精算部门的一人士,对2007年以来新华人寿向客户发放的“特殊红利”有所微词,认为这是在墨守分红险战线的一笔多余开支。“既然投连险和万能险更好卖,为何(新华)还要从原本便不殷实的家底中抽出利润补贴不好卖的产品?”他深感疑惑。
“新华在力图用激进的业务政策来化解动荡中的所有矛盾。”一位不久前离开新华的高层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