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保险中介上市或将放行 机构估价成为业内心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4日 01:35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邓赞赞 北京报道 保监会在7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保险公司上市。而此前保监会草拟的一份关于促进保险中介市场发展若干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正在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多个地方保险中介行业协会中征求意见。 据了解,在该征求意见稿中,保监会将支持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市场化重组和并购,推进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和集团化发展。也鼓励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各类资本投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同时也支持有条件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上市融资。 引进战略投资 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不少风投投资过国内的保险中介机构,如鼎晖投资基金1.5亿元投资广东泛华保险服务集团以及IDG注资华康金融等等。引进风险投资,对于国内尚未成熟的保险中介机构来说,是加速自身成长、发展的一个好办法。 “事实上,对于目前国内保险中介来说,引入战略投资者,一方面能够厘清公司的治理架构,提高公司经营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国内保险中介机构,早日与国际保险中介市场接轨。”保险分析人士李先生表示。 同时,对于风险投资商来说,国内保险中介盘子小、市场潜力大、利润空间无限,这无疑是他们投资金融业的首选。李先生认为:“风投较青睐于投资保险中介,因为只要花数千万元的资本就能拿到控股权,掌握话语权,这是关乎它们日后退出通道与退出价格的最大事体。” 双方倘若能达成一致意见,对彼此都将有益。 但是,对中介机构的估值却是保险业人士的一块“心病”。李先生表示,由于保险中介盈利模式不同于保险公司,保险中介的估值模式不能完全参考保险公司的估值方法来操作,因此对保险中介估值比较困难。“毕竟保险中介是服务机构,不是生产型企业,没有偿付能力、退保率可言,因此,相比之下,市场占有率、营业额规模以及未来盈利等应该成为保险中介估值的重要参考因素。” 上市是手段而非目的 而在7月24日保监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袁力也表示,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保险公司上市,因为上市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提高了资本实力也就是保险公司提高了它的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也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样可以为业务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同时,袁力表示:“上市不是最终目的,上市是一个手段。我们希望保险公司通过上市能够不断转换经营机制,大胆探索,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健康、快速发展。” “针对上市这一问题,我认为,关键还是看保险中介的自身发展状况。”保险分析人士李先生表示,“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如公司对资本扩张的需求不是太急迫的话,就不要急于上市,如不把住质量这一关,急功近利去上市,那会对公司自身发展不利。” 在他看来,上市是保险中介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至于“有条件”的标准,他认为,市场环境允许、公司自身发展成熟是保险中介上市的两个基本条件。事实上,保监会也一直鼓励保险中介自身要积极创新业务,加强专业化操作。 通过近两年的发展,一些保险中介通过细分化的探索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路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2006年首度实现扭亏为盈,盈利9936万元。 对此,李先生表示,就目前来说,保险中介三大领域——经纪、代理和公估的发展还是有待提升。对于保险中介机构来说,要强调专业化,即专业人才、专业技术、专业渠道。“毕竟自身专业操作能力加强了,上市才能促进其良性发展,反之,夯实业务基础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平安养老点燃年金争夺战 数百亿市场如何瓜分? 本报记者 邓赞赞 北京报道 作为首家进入北京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的正式挂牌令这块市场诸侯纷争。在北京,除了太平养老、国寿养老等老牌保险公司外,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对此也虎视眈眈。 众险商的关注意味着,作为企业职工养老补充的企业年金在北京的发展将加速,同时也意味着一场涉及600亿元到700亿元的巨额年金市场争夺战已正式打响。 平安布局全国 “北京市场汇集了100多家央企,其市场潜力巨大,是平安养老保险公司重中之重的市场。”平安养老总经理赵卫星如是说。 企业年金是指基于国家强制性的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由企业和企业员工共同负担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障体系,这一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运用、对国家、企业、个人均有利的做法,在我国也从被热情关注进入到了积极实施的阶段。像平安这种专业养老金保险公司的成立,无疑将会对这一市场的正式启动和规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今年4月下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关于做好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见》文件。文件规定,要求原有行业统筹、自我管理的企业年金,全部交由商业化运作,并在2008年年底前完成年金移交工作。该政策推动了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诞生和发展。 赵卫星曾预计,新政策的出台,将直接制造一个600亿元到700亿元的企业年金市场,而核心区域就是北京,因为这里集中了太多的大型中央企业。平安养老北上抢夺企业年金市场,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我们已在全国开设了35家分公司,央企群集的北京将成为我们包括广东、上海在内的三大龙头之首。”赵卫星表示,在顺利攻克广东市场之后,平安养老开始分食上海和北京的年金市场。截至2007年6月,平安养老保险公司累计企业年金客户1122家,管理年金受托资金逾35亿元。 “作为首批在去年获准设立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平安,在广东、上海业务扩张后,再进军北京这块年金市场,主要是看中了北京的市场优势。此次北上,亦是完成我们公司的全国布局。”平安保险集团工作人员表示。 据业内人士测算,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达到24%。届时国家退休金体制面临的资金缺口将达500多亿美元,而正在实施的企业年金计划将改变这一局面。根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企业年金到2010年估计能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对于这块市场,除了平安的全国布局,相信其他保险公司亦很垂涎。 中资“关系”优势 据了解,尽管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前景广阔,业务却大都掌握在平安和人寿两家手中。由于这两家在年金市场业务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同时也有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业内人士指出,获准设立的专业养老金保险公司自然被各家保险公司“求之若渴”,因此,被批准设立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就等于有了一块“敲门砖”。 而对于目前尚未成熟的企业年金市场,国内保险公司一分析人士对此并不乐观。他告诉记者,能否设立,关键还是要看未来的业务开展情况。因为说白了,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年金甚至包括团险业务都是“关系”业务。而设立专业养老金保险公司只是规范运作的开始。 “事实上,在企业年金市场,由于涉及的都是规模上亿元的大单,一般的保险代理人是很难拿到的。”保险人士朱小姐向记者透露,“而这种企业年金保险,一般是老总亲自出马的。”她告诉记者,其实目前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很多保险公司做的年金业务,都是自己的股东公司,或者是与公司有着连带关系的。 就拿中意人寿之前沸沸扬扬的200亿天价报单来说,简单说就是,中资股东中石油花200亿针对中石油39万已退休员工制定的团体退休年金。很显然,这么一笔巨额的年金保单投在自己控股的中意人寿是毫无疑问的。而在这项业务上,其他的养老保险公司跟中意人寿的优势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像这种通过股东优势取得年金市场,是当前整个行业的状态。”朱小姐透露。 因此,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中资保险公司而言,要在企业年金市场上大有作为,是不能单靠“股东背景”的,只有在自身品牌、技术、服务以及渠道方面下功夫,把自身培养成专业的提供商,这样才能进入市场化操作,增强自身竞争力。 外资“水土不服” 从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的规模或是发展潜力来看,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企业年金总规模达910亿元。而根据相关的预测,每年还将增加1000亿元的资金量。这无疑给了外资金融机构充分的想象空间。 然而,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外资保险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对进入这一市场却抱观望态度。是什么原因使拥有丰富运作经验的外资保险在进入中国这一市场时顾虑重重呢? 虽然外资保险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丰富的运作经验、成功的产品及技术系统,但是由于中国年金市场的特殊性,外资保险公司显得水土不服。一位深谙年金市场的保险分析人士表示:“国内和国外的年金市场根本是两回事,中资有着股东背景,外资保险机构在国外市场运作的经验在国内根本不适用。” 因此,相比外资“水土不服”的经验优势,内资保险公司在寻找客户方面反而存在着自己的地缘优势。上述人士表示:“由于投保年金的主要是央企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投保年金的很少。在实际运作中,除了股东背景外,这些企业容易涉及到国家机密,因此不会将年金业务交给外资。”所以,内资企业的地缘优势很容易转化为业务优势,这也是外资对中国的年金市场有所忌惮的原因之一。 “当然,除了这些实际的情况外,外资保险进入年金市场还有硬件设施问题,例如政策法规仍不明朗。”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目前管理层只是透露了简化审批这一政策导向,具体的申请和审批形式以及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还不清楚,所以一些外资保险公司没有明确表示短期内会进行资格申请。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不管是中资的依赖股东背景或是外资的水土不服,对于中国这块巨大的年金市场,可以说大家还在同一起跑线上,至于谁能最终抢分到年金这块大蛋糕,就要看险商自身的水准了。 暴雨敲响 洪灾保险缺失警钟 本报记者 李军慧 北京报道 今年各个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考验着保险业。来自国家减灾网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4日,仅安徽一省因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107.6亿元!而保监会的数据则显示,截至7月15日,全国报损金额仅有6.8亿元!同样遭遇洪灾的英国,整个赔付金额却超过了40亿美元! 面对洪灾的突袭,中国保险业显得如此势单力薄! 投保者少 7月18日3小时的暴雨横扫,把济南变得一片狼藉。据统计,山东全省受灾人口42万人,因灾死亡32人, 直接经济损失逾15亿元。而据人保财险山东省分公司初步查勘情况,全省承保财产损失金额仅为1.2亿元。 “保险业的反应还是迅速的,灾后立即开通快速理赔通道,向受灾严重的投保人实施预付保费。” 人保财险山东省分公司的孙先生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说。 各保险公司除了积极理赔,还纷纷解囊捐赠,然而保险界的力量依然很薄弱。 7月24日,保监会召开二季度定时定点新闻发布会,主席助理袁力介绍,截止到7月15日,受灾比较重的安徽、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市的保险业共接到报案1.3万起,报损金额仅6.8亿元。 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袁力解释说:“投保的面儿不大,所以我们在灾害过程中保险业能够赔偿的金额保额占的比重比较小。平时没有灾害的时候,一方面保险公司宣传不够,另一方面,百姓风险和灾害意识还没有形成。” 据袁力介绍,在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的灾害事故损失保险赔偿在30%至40%,我们国家目前只是接近5%,这是一个很大的缺口。 洪灾保险产品缺失 也许在洪灾面前报损金额的偏低还有其他原因。 我国于199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防洪法》第四十七条已经规定:“国家鼓励、扶持开展洪水保险。”然而,直到目前,我国仍没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洪水保险机制。 人保财险山东省分公司孙先生介绍说:“目前,我们公司还没有推出专门针对洪灾的保险险种,据我所知,别的保险公司也没有相关的产品。” 不仅洪灾保险缺失,而且在我国,整个农业保险体系目前很不健全。 “我国目前还没有政策性灾难保险,我国的灾害补偿只能依靠民政部每年的20多亿元补贴以及微弱的商业保险补偿,大多数灾民只能自行承担损失。”首都经贸大学保险学教授庹国柱分析道,“国外建立政策性洪水保险、巨灾保险机制的国家,当灾难发生时,受灾百姓的损失70%至80%可以得到补偿。” 有消息传水利科学研究院已经在研究有关政策性洪水保险机制的项目。水利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负责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研究所有相关的研究,但没有专门的项目,只是在一个大的研究中涉及到洪灾保险机制的问题,但只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短时间内不可能拿到政府决策。 险资“出海” 保险业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7月25日,中国保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允许保险机构运用自有外汇或购汇进行境外投资。 允许保险机构购汇投资境外市场,这是最近继首次允许保险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直接入市比例上限提高到10%等一系列措施之后,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又一次拓宽。 根据《办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总额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截至2006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1.97万亿元人民币。据此测算,理论上有近3000亿元保险资金可以“出海”寻找投资渠道。 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看,保险资金“出海”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支持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保险机构改善资产配置,分散风险,增加收益,提高竞争力。 国泰君安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李迅雷指出,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对于资本的向外扩张无疑是一大利好。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境外资产用人民币衡量相对便宜。同时这是对国内过剩资金的一种释放,有助于“流动性过剩”的缓解。 此次出台的《办法》规定,保险资金可投资全球发展成熟的资本市场,配置主要国家或地区货币。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品种包括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与逆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等货币市场产品;银行存款、结构性存款、债券、可转债、债券型基金、证券化产品、信托型产品等固定收益产品。除此之外,还包括股票、股票型基金、股权、股权型产品等权益类产品。 据悉,《办法》的配套文件《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目前也已基本成型,其中明确,保险资金可投资境外主板市场的绩优蓝筹股。 当然,《办法》规定看似放松了管制,实际上对保险机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此前曾表示,开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有利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保险机构得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分散风险、提高收益、加快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保险业在投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诸多方面面临极大的不足,这将是今后保险业在资产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早些时候,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各大保险机构就开始厉兵秣马,搭建海外投资的专业化平台。中国人寿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和平安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已先后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资产管理牌照,这是内地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取得的资金运用“通行证”。 除了设立海外投资机构,保险业要做的功课还很多。“要研究海外资本市场,研究金融衍生工具,配备专业人才,还要与外资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沟通,选择合适的投资管理人。”一家保险机构投资负责人说。 (毛晓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