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平安养老点燃年金争夺战 数百亿市场如何瓜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8日 00:39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邓赞赞 北京报道

  作为首家进入北京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的正式挂牌令这块市场诸侯纷争。在北京,除了太平养老、国寿养老等老牌保险公司外,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对此也虎视眈眈。

  众险商的关注意味着,作为企业职工养老补充的企业年金在北京的发展将加速,同时也意味着一场涉及600亿元到700亿元的巨额年金市场争夺战已正式打响。

  平安布局全国

  “北京市场汇集了100多家央企,其市场潜力巨大,是平安

养老保险公司重中之重的市场。”平安养老总经理赵卫星如是说。

  企业年金是指基于国家强制性的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由企业和企业员工共同负担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障体系,这一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运用、对国家、企业、个人均有利的做法,在我国也从被热情关注进入到了积极实施的阶段。像平安这种专业养老金保险公司的成立,无疑将会对这一市场的正式启动和规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今年4月下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关于做好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见》文件。文件规定,要求原有行业统筹、自我管理的企业年金,全部交由商业化运作,并在2008年年底前完成年金移交工作。该政策推动了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诞生和发展。

  赵卫星曾预计,新政策的出台,将直接制造一个600亿元到700亿元的企业年金市场,而核心区域就是北京,因为这里集中了太多的大型中央企业。平安养老北上抢夺企业年金市场,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我们已在全国开设了35家分公司,央企群集的北京将成为我们包括广东、上海在内的三大龙头之首。”赵卫星表示,在顺利攻克广东市场之后,平安养老开始分食上海和北京的年金市场。截至2007年6月,平安养老保险公司累计企业年金客户1122家,管理年金受托资金逾35亿元。

  “作为首批在去年获准设立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平安,在广东、上海业务扩张后,再进军北京这块年金市场,主要是看中了北京的市场优势。此次北上,亦是完成我们公司的全国布局。”平安保险集团工作人员表示。

  据业内人士测算,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达到24%。届时国家退休金体制面临的资金缺口将达500多亿美元,而正在实施的企业年金计划将改变这一局面。根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企业年金到2010年估计能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对于这块市场,除了平安的全国布局,相信其他保险公司亦很垂涎。

  中资“关系”优势

  据了解,尽管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前景广阔,业务却大都掌握在平安和人寿两家手中。由于这两家在年金市场业务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同时也有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业内人士指出,获准设立的专业养老金保险公司自然被各家保险公司“求之若渴”,因此,被批准设立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就等于有了一块“敲门砖”。

  而对于目前尚未成熟的企业年金市场,国内保险公司一分析人士对此并不乐观。他告诉记者,能否设立,关键还是要看未来的业务开展情况。因为说白了,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年金甚至包括团险业务都是“关系”业务。而设立专业养老金保险公司只是规范运作的开始。

  “事实上,在企业年金市场,由于涉及的都是规模上亿元的大单,一般的保险代理人是很难拿到的。”保险人士朱小姐向记者透露,“而这种企业年金保险,一般是老总亲自出马的。”她告诉记者,其实目前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很多保险公司做的年金业务,都是自己的股东公司,或者是与公司有着连带关系的。

  就拿中意人寿之前沸沸扬扬的200亿天价报单来说,简单说就是,中资股东中石油花200亿针对中石油39万已退休员工制定的团体退休年金。很显然,这么一笔巨额的年金保单投在自己控股的中意人寿是毫无疑问的。而在这项业务上,其他的养老保险公司跟中意人寿的优势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像这种通过股东优势取得年金市场,是当前整个行业的状态。”朱小姐透露。

  因此,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中资保险公司而言,要在企业年金市场上大有作为,是不能单靠“股东背景”的,只有在自身品牌、技术、服务以及渠道方面下功夫,把自身培养成专业的提供商,这样才能进入市场化操作,增强自身竞争力。

  外资“水土不服”

  从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的规模或是发展潜力来看,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企业年金总规模达910亿元。而根据相关的预测,每年还将增加1000亿元的资金量。这无疑给了外资金融机构充分的想象空间。

  然而,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外资保险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对进入这一市场却抱观望态度。是什么原因使拥有丰富运作经验的外资保险在进入中国这一市场时顾虑重重呢?

  虽然外资保险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丰富的运作经验、成功的产品及技术系统,但是由于中国年金市场的特殊性,外资保险公司显得水土不服。一位深谙年金市场的保险分析人士表示:“国内和国外的年金市场根本是两回事,中资有着股东背景,外资保险机构在国外市场运作的经验在国内根本不适用。”

  因此,相比外资“水土不服”的经验优势,内资保险公司在寻找客户方面反而存在着自己的地缘优势。上述人士表示:“由于投保年金的主要是央企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投保年金的很少。在实际运作中,除了股东背景外,这些企业容易涉及到

国家机密,因此不会将年金业务交给外资。”所以,内资企业的地缘优势很容易转化为业务优势,这也是外资对中国的年金市场有所忌惮的原因之一。

  “当然,除了这些实际的情况外,外资保险进入年金市场还有硬件设施问题,例如政策法规仍不明朗。”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目前管理层只是透露了简化审批这一政策导向,具体的申请和审批形式以及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还不清楚,所以一些外资保险公司没有明确表示短期内会进行资格申请。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不管是中资的依赖股东背景或是外资的水土不服,对于中国这块巨大的年金市场,可以说大家还在同一起跑线上,至于谁能最终抢分到年金这块大

蛋糕,就要看险商自身的水准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