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基诺
除非典险、禽流感险等曾经热卖外,很多特种险都远低于一般的销售水平
非典险、禽流感险、艾滋险、恐怖险、抢劫险……近些年来,这些闻所未闻的特殊保险产品相继出现在广州市民面前。当保险公司正在为各自的业务创新明争暗斗的时候,市场
也给了这些险种不同的表情。
市场冷热不均
这些险种上市后,有的的确是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结果大受市场的欢迎;也有的虽然赚足眼球,却比较难得到市场的认可,结果也就显得有些不尴不尬了。
2003年的“非典险”,应该算是这几年来比较成功的一个特种险,因为迎合了市民抗击非典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广州等疫区,该险种获得了非常好的市场反应。据报道,当时卖得“最火”的几家保险公司一天就能收到50多万元保费;中国人寿广州分公司推出非典险一个多月后,就卖了18431份,保费收入284万元。当时市场上的情形,用某寿险公司工作人员的话说,“简直就是卖疯了”!有好几家公司的保单都卖断了。
但也并不是每个特种险都能像“非典险”一样获得消费者如此青睐。前段时间刚现身广州的“抢劫险”,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消费者认为,该险种投保和理赔限制都比较多,自己不会买。比如,该险种只是家财险的附加险,不能单独投保;赔偿额度也偏低,一台手提电脑最高只赔2000元;事故发生后,要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一个月未破案才能获赔。也有一些同行认为,这一“新事物”更多的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吸引大众“眼球”。所以,据媒体报道,“抢劫险”开卖两天,只售出88单,这远远低于一般的意外险产品的销售水平。
醉翁之意不在酒?
虽然,一些特种险的推出也曾被评价为“简直还不够广告成本”,不过,保险公司也有他们的算盘。
某保险公司的一位经理就曾表示,就算是赔了,也有公司愿意开发这类险种,因为与几十万元的赔付额相比,这种足以引起全国关注的保险赔偿事件,本身就有巨大的广告效应。很多公司热衷于开发特色产品,为的就是彰显自身的实力和诚信。
虽然有一些人认为保险公司是在玩噱头,但保险业界对这一新鲜事物还是以叫“好”为多。
中山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申曙光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保险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较好的市场“敏锐性”。一些保险公司推出此类特种险,只要适应市场需求,就值得肯定。即使是乘机“作秀”,也不能以此全部否定。这种作秀并无恶意,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而且,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也是一件好事。
图:目前新推的特种险很难再出现当年“非典险”热卖的盛况。
相关链接:特殊险种名目繁多
2月21日,国内首个可以单独投保的恐怖袭击财产保险在广州面世。
2月14日,国内首个“抢夺抢劫险”在广州问世。这一“新事物”一经推出,虽然立即就引起了市民的注意,但也引发了市场上的一些争议。
2005年11月,随着当时的禽流感疫情蔓延,华安财险公司在广州市场推出了专门针对禽流感的“禽流感无忧疾病保险”,数十日之内,投保该险种的客户就达到上万例,热闹程度直追几年前SARS期间市民热捧“非典险”的一幕。
2005年9月到10月,太平人寿先后在国内多个城市推出“艾滋病病毒疾病保险”,虽然它是一项团体保险,不对个人销售,但也在当时的市场上赚足了眼球。
2003年5月,在非典肆虐广州的时候,广州市场就有平安、信诚等十多家保险公司先后推出了几十项非典险种,既有主险,也有附加险。据保监会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至少有24家保险公司推出了51项专门针对SARS的保险产品或者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