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人寿近日推出艾滋险 冲击保险业空白地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 10:40 法制早报 | |||||||||
保险对象只限于职业感染风险的团体 □实习记者 吴晓丽 艾滋病一直是保险业的“禁区”,通常都被列入寿险公司的拒保范围,而近期,“艾滋险”作为一种独立险种已由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人寿”)在湖北武汉首
艾滋险:针对医院、司法机关等设计 此次由太平人寿推出的“艾滋险”是针对团体业务中专有的特殊渠道如医院、司法机关等而设计,只针对团体,不针对个人销售。被保险人感染艾滋病毒后可获得保险金。总公司从9月1日起允许分公司销售该险种,分公司可以根据各自的业务发展节奏和渠道的拓展情况自行安排销售时间。该险种在北京已于10月份面市。 太平人寿总公司产品市场部副总经理王玉红表示,这个险种比较适合于因特定工作环境而面临一定感染风险的团体,如公安、司法机关,医院、血站等单位,也适合那些对输血有恐惧感、但又希望得到保障的普通健康团体。由于针对个人的单独的“艾滋险”目前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风险,公司短期内还没有开发计划。 全社会共同防艾抗艾已经刻不容缓,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如医务人员的防艾意识也显示了其重要性,而这些只能作为预防性措施,一旦工作人员感染,如何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艾滋险”从商业运作层面上对相关人群进行保护和救助则体现了市场条件下的人性关怀。 相比此前艾滋病被国内外寿险公司拒之门外的情况,此类险种的出现弥补了我国艾滋病疾病感染保险的一大空白,可以称作是对传统保险领域的一种突破。太平人寿虽在重大疾病保险中涵盖了输血导致的艾滋病保障,但是条件苛刻,比如其中的一条是要艾滋病病情已对投保人生命构成威胁,并且在当时情况下无法治愈才能获得赔偿。相对于艾滋病保障,多数投保人看重的更多是重大疾病保障这些很实在的功能,而公司也并没有将此作为一个卖点。 这次推出的团体艾滋险是为普通团体提供的专项艾滋病保险的产品,保障范围不局限于输血导致的艾滋病,其他因工作中的意外感染、受犯罪侵害感染等情况也可以获得相应的保障。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说,从公共卫生方面看,这无疑是对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一种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不至于使人谈艾色变。 市场反应:一石未起千层浪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认为,从投保人群来看,像医护人员、执法人员在工作中会较多地接触艾滋病人群,并可能会因意外被感染,所以从风险来看这个险种是可以操作的。但他同时表示,艾滋病保险分为输血型和职业型两种,这种对医务人员的保险就属于职业型保险,这跟个人生活无关,因此对于涉外机构、执法人员等,购买的必要性并不大,该险种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可以接收艾滋病患者的医院,而其他医院如果并不接收艾滋病患者,也没有购买的必要。 北京市佑安医院作为北京两家指定的艾滋病免费治疗定点医院之一,自从1990年收治第一位艾滋病患者,到目前为止已经收治艾滋病人1000多人。固定的防艾治艾医务人员有六七十人,流动医务人员则达三四百人。而对于是否将考虑为本医院的防治艾滋病医务人员购买该险种,该医院副院长黄春表示暂时并不考虑。“虽然医务人员跟艾滋病患者接触比较密切,但是他们并不是艾滋病高危人群,我们医院也并没有因此而感染艾滋病的医务人员。艾滋病传播需要有伤口、体液达到足够浓度、并且需要经过特殊途径,而在医院都有严格的卫生消毒防范措施,所以感染的几率特别小。” 王玉红对此表示,“艾滋险”是特定渠道的特定产品,为满足特定需求而设计,公司并没有期望强烈的市场反应。 承保人群:需求性与公司 风险的矛盾冲突 “艾滋险”规定了严格的赔付条件,被保险人故意,吸毒感染,血友病患者,因医护人员过错发生医疗事故导致的感染,非医院接受输血或接受未经检验合格的血液产品,投保前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等均不在承保范围内。同时太平人寿公司表示,对于已知的艾滋病高发地区,如河南、四川等地区,也不会开放销售。这实际上已经限制了其市场范围,那些艾滋病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的人们依然不能得到有效的事后保障。王玉红对此表示,不对此人群开放是从公司风险方面考虑。 自1998年到现在,北京市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期,病毒感染者人数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40.6%。截止到7月31日,北京市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已达2515例。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委员会主任戴志澄曾表示,目前中国已进入艾滋病发病和死亡高峰,并且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如果防治措施不力,2010年全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将可能达到1000万。 同性恋及两性恋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患者是艾滋病的三大易感人群,占了艾滋病患者的绝对比例,但是却均被太平人寿“艾滋险”排除在外,这样就会导致真正需要救助的艾滋病患者依然得不到必须的救助。“艾滋险”对高危人群拒绝开放,虽然从商业运作看是合理的,但还是体现了保险领域改进的保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