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上海保险市场两年负增长后首现拐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04:45 第一财经日报

  个人业务同比增长同时,外资团体保险全面低潮

  和个人业务蓬勃发展截然不同的是,在团体险业务方面,几乎所有的外资保险公司都陷入在刚刚取得团险业务牌照时不曾预期的全面低潮

  本报记者陈天翔发自上海

  上海保险业在经历长达将近两年的负增长后,终于在8月份露出正增长的苗头。昨日,《第一财经日报》从上海保监局非现场监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截至2005年8月底,上海保险市场保费收入222.68亿元,同比增加10.13亿元,增幅为4.76%。其中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64.05亿元,同比增加9.80亿元,增幅为18.07%。寿险公司保费收入158.63亿元,同比增加0.33亿元,增幅为0.2%。

  记者从相关渠道得到了一份上海各家保险公司今年头8月的保费收入情况细表,该表显示,

平安保险上海分公司保费总额累计48.1亿元,依然保持市场头名的地位,市场份额达到30.32%,超过排名第二的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3个百分点;名义上仍属“三巨头”的太平洋人寿上海分公司,已经远远落后于平安保险和中国人寿,到目前只有11.6亿元,市场份额只占到了7.34%,俨然已经沦落为“第二梯队”的领头羊。

  在除去民生人寿、国泰人寿、合众人寿在上海开业不足一年的新公司之后,其他各公司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同比增长,其中中保康联、广电日生、太平洋安泰的增长幅度比较显眼。太平洋安泰自2004年起主动放缓了发展速度,从策略上将公司由前五年的快速发展引入稳健经营的轨道,即实现由规模经营向效益经营的转变。这种转变所引发的业绩下降曾一度在业界引起各种猜测。从该数据来看,调整已经初见成效,业绩已经出现了反弹势头。2005年8月,太平洋安泰当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0%,在上海外资保险公司中居第二位,仅次于友邦保险。

  但是,和个人业务蓬勃发展截然不同的是,在团体险业务方面,几乎所有的外资保险公司都陷入在刚刚取得团险业务牌照时不曾预期的全面低潮——中宏人寿、金盛人寿、中保康联的团险收入分别为14.89万元、21.35万元、7.98万元,所占市场份额几乎可被忽略;安联大众、海尔纽约、海康人寿从获得资格至今,团险业务则均为“0”,团险业务分文未进的企业数量占所有外资保险公司的40%。即使是市场占比最高的外资保险公司——恒康天安也只有0.16%的市场份额,而在723.51万元的团险收入中,有696.91万元是属于趸交长期险业务。友邦保险甚至未能取得团险的经营资格。

  早在团险对外资正式开放之前,不少外资寿险公司就摩拳擦掌。几家外资保险公司甚至在去年年中的时候就开始筹备团队和准备产品,并派相关人员前往海外学习,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人员紧缺和客户关系不够“硬”的瓶颈。中意人寿从股东那里得到的200亿元团险业务,也没有在其他外资保险公司身上重演。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实上,在团体业务的开展当中存在不少“潜规则”,而这些“潜规则”是否被外资保险公司认同,依然不得而知。

  团体保险市场的规则和个险不同,大客户通常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经常会提出超越保险合同范围的要求,通过与保险公司签署附加协议的方式达成约定。投保人的保险需求也有“虚假”,即并没有真实的保险保障需要,这通常会变成资金型业务,甚至是客户为达到“延期支付工资”和“谋取额外利益”的目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