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太保 凯雷与保德信先于淡马锡入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 17:38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陈 恳 上海报道 9月5日,太平洋保险集团(下称“太保集团”)董事会敲定了凯雷参股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下称“太保寿险”)。 一位接近太保高层的人士已经向记者确认此事,不过截止到9月8日下午,太保集团仍
根据彭博(Bloomberg)社的消息,太保集团董事会以15票赞成、4票弃权通过了凯雷参股议案。凯雷联合保德信以4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太保寿险24.9%的股份,并且约定,当国内法律允许时凯雷可以增持至49%。24.9%已是目前法律允许的外资参股上限,如果超过25%,则被视为外资保险公司,则适用外资保险公司相关的管理规定。 但记者了解,真实的参股协议可能远不止如此简单。 本报此前独家获得的信息称,这笔交易将分为三年支付。前期支付65%,其余部分按寿险公司业绩达成情况分三年付清。 前述人士称,从2003年开始,太保即把目光投向海外,寻找合适的外资参股。澳大利亚安宝集团AMP、荷兰全球人寿AEGON等先后成为谈判桌前的过客。即使和凯雷的热恋也远不如想象般顺利,甚至几度逼近破裂的边缘。 但是,此前迟疑不决的参股谈判近期却突然加速,并迅速达成协议。 前述人士称,这和太保集团面临的压力有关。由于寿险公司资本金不足,保监会连下监管金牌,但是似乎收效不大。 追溯去年以来发生的多起和资金运作相关的事件,该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和太保集团之间的交流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7月,保监会专门向太保寿险下发了一纸偿付能力预警《通知》,《通知》要求太保寿险在10月31日前提交补充资本、改善偿付能力的方案,以填补超过90亿元的偿付能力缺口。 距离保监会的大限仅剩60天。凯雷此时火线入场,无疑解了太保集团的燃眉之急。 标准普尔金融服务评级董事黄如白认为:“凯雷入股,资本状况的改善,将对太保的经营有帮助。”标普在2005年6月出台报告对太平洋寿险严厉之极,称:“太平洋寿险的营运表现自其2001年成立作为太保旗下的寿险子公司以来至今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太保集团受累于寿险业务的资产负债状况偏弱,导致集团的整体资本率都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而凯雷在长达2年的谈判过程中,多次对人保寿险进行资产调查,每次调查结果出来,凯雷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意,认为“比预想的资产质量要差很多”。凯雷购买股权的出价也变得越来越吝啬。 太保集团上市减速? 就在前不久,传出消息新加坡淡马锡正在和太保集团谈判购买集团的股份。 尽管太保集团宣传部门对于淡马锡一事不愿意评论,太保集团董事长王国良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包括淡马锡在内,一些外国投资者与我们进行了联系,准备买入母公司股份。但我们与淡马锡的谈判才刚刚开始。” 坊间人士猜测,淡马锡对太保集团股权的窥伺和看重,有可能转化为太保集团和凯雷交易的一个有力因素。《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就认为:凯雷投资抢在淡马锡之前完成收购的举动表明,在中国市场上国际私人资本运营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一位熟悉太保的人士称,这和太保集团“整体上市,寿险引资”的策略存在冲突。首先,和淡马锡的谈判可能再次拖住集团上市的步伐;第二,淡马锡持有集团股份之后,相当于间接持有太平洋人寿的股份,这和凯雷的利益可能出现矛盾。 尽管从规模上看,太保寿险仍然是国内第三大寿险公司,今年1-6月进帐超过209亿元。但是盈利状况相对产险并不乐观。根据保险年鉴,2003年寿险的净利润仅仅为2.5亿元(没有减去所得税)。同期,产险的净利润为5.1亿元(扣除2.8亿元的所得税)。 王国良曾经评价,太平洋集团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条腿短就是说寿险。 以上海市场为例,太保寿险在家门口的表现并不如意。根据保险同业公会的数据,今年1-6月份,太保寿险的市场为7.79%,远远低于平安(30.74%)和中国人寿(28.09%),甚至低于友邦(8.96%)。其中个人业务(通常认为该业务品质较好)的市场份额仅仅为2.94%,相去平安的44.46%和中国人寿的21.47%甚远,只是其团体业务和中介业务的大力支撑,才最终保住目前的市场份额。另外其个人业务中的新契约数量甚至低于自己的合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 冰冻三尺。太保寿险面临的问题绝不是一日之寒。 以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为例。王国良称,“我曾经听取上海分公司领导班子的汇报,指示要在政策上支持上海分公司进行重大的业务结构调整”,“后来没有执行,说明公司的执行能力太差了”。 但执行力只是问题的一面。 不过,王认为公司还是很有希望,除了原来一批强壮的分公司,“现在又有一批开始上来,例如郑州、石家庄、成都、福建等,第二梯队上来是个非常好的现象。” 对于外资而言,改造太保还要面临一些意料不到的中国特色的问题。 根据一份太保集团的会议记录,太保高层曾要求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以后公司的经营问题。总的意思是,不受外资进来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即使引进了外资,也永远坚持控股地位。”另外,太保认为,现代企业制度,许多重要的高级管理人员,应该是董事会聘任制。 太保也在探索解决的方案。其中一个设想是“一定的时候董事长可能不兼任党委书记,就是考虑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不过,这个设想暂时还没有付诸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