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9日12:34 新浪财经

  内容摘要

  1、随着印度食糖产量恢复性增长以及欧盟放开食糖生产限额,全球食糖供应逐渐向过剩转变。国际糖业组织(ISO)将2017-2018制糖年全球食糖生产过剩量从先前预期的约300万吨上调至463万吨。

  2、自2016/17年度开始国内食糖生产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预计2017/18年度食糖总产量会超过1000万吨。考虑到糖料收购价保持在历史高位,且内蒙古扩张甜菜产能的意愿强烈,所以2018/19年度国内食糖继续增产的可能性仍较大。

  3、中国商务部公布对进口食糖征收保障特别关税,自2017年5月起至2020年5月结束。特别关税税率分别为:第一年45%,第二年40%,第三年35%。由此,进口糖成本将明显提高。

  4、2017/18年度全球食糖进入过剩周期,整体上全球糖价很有可能保持相对偏弱的格局。综合制糖成本以及政策调控的因素,预计国内糖价将主要在5700~6700元的区间进行波动。

  第一部分白糖期货历史行情回顾

  一、2006~2016年糖价行情回顾

  国内白糖期货于2006年1月挂牌上市,至2014年经历了两次熊市(2006~2008年、2011~2014年)和一次牛市(2009~2010年),自2015年起开始进入新一轮牛市,一直持续到2016年末,全球食糖出现短缺是推动糖价上升的主要原因。

  回顾以往市场表现,糖价牛熊行情交替与食糖供需形势密不可分。由于食糖消费逐年稳步增长,所以食糖产量的增减是推动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

  2006年初白糖期货上市伊始,正值国内食糖连续第三年减产,市场大肆推高糖价,期货价格在四周内由四千余元上涨突破六千大关,二月上旬到达6200元峰值,一个月时间涨幅已经超过30%。由于糖价涨幅巨大,为稳定价格、保证市场需求,国家在当年累计抛储百万吨,加上2006/07年度国内开始进入增产周期,且国际糖价也冲高回落,到当年9月份,期货糖价回落至3200元,较高点几乎跌去一半。10、11月出现技术性反弹,一度回到四千整数位。

  2007年糖价走势相对平淡,波幅较2006年明显收敛,只是糖价在回落至3400附近时引发政策收储,虽然当年收储数量不大,但对提振市场信心有帮助,当年四季度糖价回到4000元上下波动。

  2008年迎来第三年增产,虽然当年2月份曾因南方产区出现罕见的冰冻天气而刺激糖价一度飙升至4800元,但随着全年产量创历史新高的局面日益明朗,糖价重新回到四千元下方。而且,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显现,糖价跟随其他大宗商品持续下行,10月国庆长假之后一路跳水,最低下探至2800元左右。

  2009年国内外食糖重新开始减产周期,且美国政府推出QE量化宽松刺激政策,中国也出台四万亿的利好措施,国内外糖价迎来新一轮牛市行情。到2009年底,郑糖期货价格上摸至5600元,较年初几乎翻一倍。2010年国内食糖继续减产,国际市场曾一度担忧巴西大幅增产而导致2~5月份糖价回调,但事实上不仅巴西,而且泰国的食糖产量也不及预期,国际糖业组织(ISO)预测2009/10制糖年(10月-9月)全球食糖市场的供给不足量或将进一步扩大至940万吨(原糖值),这也是继2008/09制糖年出现1170万吨的供给缺口之后的第二个供小于求的年份。供需矛盾尖锐加上美国继续推出货币刺激政策,国际糖价再创新高,10月份已经较5月糖价上涨了一倍。国内糖价也跟随走高,政策抛储不但未能缓和上涨速度,反而造成供应紧张的预期,11月份糖价突破了七千元。

  2011年国内外食糖迎来增产周期,年初经历惯性冲高之后进入宽幅震荡,国内政策抛储力度进一步加强,进口规模也有所扩大,当年国内食糖总供应量较上一年增加40万吨。随着供需形势的转变,糖价也出现牛熊市场交替的拐点。

  2012年起白糖市场正式进入熊市,尽管国内政策由抛储转为收储,但仅刺激价格出现短暂反弹,未能扭转下跌趋势。而且,人为造成国内糖价一度大大高于国际市场,配额外高关税进口也有可观利润,于是2011/12年度外糖进口量由上年度207万吨大增至426万吨。加上国内食糖产量增加了106万吨,于是供应压力导致糖价回到5000元附近寻找支撑。2013、2014年食糖继续增产,进口量也维持在400万吨上下徘徊,市场总供应量则分别接近1600、1800万吨。虽然2013年国家收储数量达到空前的180万吨,但无法改变供应过剩的事实,反而使得国内外食糖价差继续扩大,进口量居高不下。

  2015年国内糖价由熊市向牛市转变,由于2014/15年度食糖减产280万吨,且外糖进口量受到有效控制,国内食糖供应形势向利多倾斜。2016年国内糖价进入本轮牛市的第二年,2015/16年度食糖产量创出870万吨的新低,且外糖进口量继续受到有效控制,国内食糖供应形势倾向利多。不过,由于销售形势相对低迷,糖价上涨走势并不顺利。而且,国家恢复抛储调控,供应缺口被有效弥补。

  2016年国内糖价进入本轮牛市的第二年,2015/16年度食糖产量创出870万吨的新低,且外糖进口量继续受到有效控制,国内食糖供应形势倾向利多。不过,由于销售形势相对低迷,糖价上涨走势并不顺利。

  图1-1:2006~2017年白糖指数走势图

  资料来源:文华财经 方正中期研究院整理

  二、 2017年糖价行情回顾

  2017年国内食糖进入增产周期,全球市场也由短缺向过剩转化,国内外糖价都结束上涨趋势转为回调。就郑州白糖期货市场而言,主力合约的价格自七千多元下降至六千元附近。广西现货糖价则由七千元回落到六千四百元。不过,因为进口糖受到严格控制,相对而言糖价的跌幅并不很大。全年行情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图1-2:2017年白糖指数走势图

  资料来源:文华财经 方正中期研究院整理

  (一)第一阶段(2017年1~5月)

  进入2017年以来,在1~5月份国内糖价基本保持震荡整理格局。先是主要在6800~7000元区间波动,而3月底到5月底则主要在6600~6800元震荡,波动重心呈下移态势。在此期间,新糖增产趋势平稳,但未能达到2016年11月桂林糖会所预期的1000万吨,且糖厂收榨进度较往年提前。不过,2016年12月抛储行为打破了此前在榨季不会抛储的预期,也为贯穿2016/17制糖年度的政策抛储做好了铺垫。云南糖会提出保供稳价的行业调控目标,5月下旬商务部公布对进口食糖征收保障特别关税,郑糖价格当日高开低走,外糖持续下跌使得提高关税的作用大大降低。

  (二)第二阶段(2017年6月以后)

  进入6月下旬,ICE原糖7月合约跌破13美分/磅,按95%的综合关税计算,巴西糖进口加工后的成本也只有5300元,与国内广西现货报价相比便宜了1300元/吨。而且,现货销售形势一直乏善可陈,国产糖库存消化速度放缓。7月份国内糖价继续走低,白糖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一度下破六千关口,悲观气氛蔓延。上半年白糖期货仓单数量创历史新高所造成的压力终于显现出来。

  8月份国内糖价以反弹走势为主,较7月末低点相比反弹幅度达到五、六百元,食糖销售形势好转是主要的反弹动力。不过,随着中期、国庆双节备货结束以及国家连续抛储使得糖价在9月份再次转弱,在“十一”长假过后创出年内的新低。主力1801合约一度距6000元关口仅咫尺之遥,而远期合约更是下探到5800元附近。9月份销售数据好于市场预期对糖价有一定支持,但整体仍显弱势。

  第二部分全球食糖供需预计转为过剩

  一、主要产糖国预计增产 全球供需将转为过剩

  随着印度食糖产量恢复性增长以及欧盟放开食糖生产限额,全球食糖供应逐渐向过剩转变。国际糖业组织(ISO)将2017-2018制糖年全球食糖生产过剩量从先前预期的约300万吨上调至463万吨(而2016-2017制糖年全球产不足需390万吨)。荷兰拉博银行(Rabobank)表示,受泰国、欧盟等主要产糖国和地区食糖增产的推动,估计刚于10月1日开始的17-18制糖年全球的食糖生产过剩量将超过先前预期的270万吨,达到450万吨的水平。澳大利亚商品研究机构GreenPool表示,估计即将开始的17-18制糖年全球食糖生产过剩量将从先前预期的555万吨增至714万吨,创下5年来全球食糖最大生产过剩量。澳洲农业资源经济科学局(AbareS)预估2017-18年度全球糖供应过剩量将达到580万吨,上调280万吨。根据USDA(美国农业部)的预测,2017/18年度全球食糖产量将达到1.796亿吨,而消费量为1.723亿吨,生产过剩730万吨。

  其中,欧盟食糖配额体制终结导致欧盟食糖生产出现猛增。预计2017/18年度食糖产量将增长约20%,达到2,010万吨的水平。而印度产量预估将增加100万吨至2700万吨,因良好的季风降雨提振单产前景,甘蔗价格上涨亦提升产量预期。此外,中国、泰国、俄罗斯等国家食糖也将出现增产。

  图2-1:全球食糖供需形势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USDA) 方正中期研究院整理

  二、国内食糖供应压力可能增大 

  自2016/17年度开始国内食糖生产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预计2017/18年度食糖总产量会超过1000万吨。外糖进口量将继续受到严格控制,估计总量可能与2016/17年度大体持平或稍有增加。国储仍有投放库存的可能,但投放力度和节奏可能受糖价表现的影响而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国内食糖下游消费形势不太乐观,从近年来食糖供应量变化及含糖食品产量和糖价的走势来看,食糖消费相对平稳,并未出现明显增长。

  (一)2017/18年度食糖将继续增产  

  表:中国食糖供需预测

  数据来源:中糖协  方正中期研究院

  由于糖料作物种植面积增加,2017/18年度国内食糖产量预计可能达到1040万吨左右,较上年增长约百万吨以上,其中甜菜糖增幅比较明显。进口预计将继续受到严格控制,虽然2018年5月以后特别关税将下调至40%,但对于刺激进口增加的作用估计不会很明显,可能仅出现微弱增长。由于产量增加,政策抛储的迫切性减弱,但如果糖价超过6500元,则国储去库存的意愿也会大大增强。由于国内糖价相对坚挺,对食糖替代品的需求会有所增加,相应可能影响到食糖的消费。所以,预计2017/18年度国内食糖供需的理论缺口会有所缩小,其中政策抛储数量的不确定性较大。

  (二)外糖进口调控继续收紧

  由于2017年国内食糖增产,且国储去库存计划落实,为了减轻供应压力及保护国内制糖企业,对于进口糖的控制进一步收紧。而且,在5月下旬商务部公布对进口食糖征收保障特别关税,进口成本明显提高。据海关统计,2017年1-9月份累计进口食糖183.32万吨,较去年同期261.32万吨的进口量下降29.85%,2016-17制糖年截止9月份中国累计进口食糖228.19万吨,较15-16制糖年同期372.96万吨的进口量下降38.82%。

  按照这样的速度,或许2017年全年食糖进口量也就200万吨左右,若果真如此则较2016年减少了约100万吨,降幅或超过30%。

  图2-2:中国近年食糖进口形势

  资料来源:中糖协 方正中期研究院整理

  由于国际糖价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在限制进口之后对国内糖价有明显的利多影响。进入2017年以后,国内外食糖都进入增产周期,ICE原糖价格自2016年9月高点已回落了40%,而郑州期货价格的跌幅仅15%,广西南宁现货报价的跌幅则只有约8%。可见,在进口糖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国内糖价可算是相当坚挺的了。

  (三)增产年份依然实施抛储调控

  尽管2016/17年度国内食糖生产进入增产周期,但在严格控制进口的情况下,2016年10月份以来食糖进口量减少了约四成。为保障食糖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运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财政部决定于2016年10月下旬投放第一批国家储备糖,数量35万吨,竞卖底价为6000元/吨(仓库提货价)。随后,在11月9日又投放储备糖约11万吨。进入2017年之后,9月中下旬再次抛储37万吨,净卖底价为6500元。此外,广西还进行了地方抛储约33万吨。这样,2016/2017年度全国累计抛储超过100万吨。

  上次抛储还是在2010/11年度,当时国内糖价大约自5500元上涨至7500元,是进入减产周期的第二年。而在增产周期中实施抛储,2016/17年度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看来,糖价重新回到六、七千元的高位或许才是国家实施抛储的关键原因。所以,从政策调控的角度看,6500元以上的糖价可能偏高,在2017/18年度该价位仍然可能是启动抛储的底线。

  (四)国内食糖消费形势不乐观

  2016/17年度国产糖累计销量达到870.95万吨,较2015/16年度同期增加60.59万吨。但是若考虑到进口量同比减少144.77万吨,而国家及地方抛储了116万吨,其实真正因消费需求所带动的销量增长相当有限。再加上往年的结转库存,2016/17年度国内食糖的总供应量大约为1330万吨,较2015/16年度总供应略低10万吨左右。但是,2016/17年度大部分时间里糖价是在逐渐下跌中,这说明食糖消费的增加达不到支持糖价的程度。自2013/14年度开始,中国糖业协会对于国内食糖消费的预测就达到1500万吨,近年更是预计达到1550万吨左右。其实,2015/16、2016/17年度国内食糖的总供应量都只有1300余万吨,但糖价并没有出现单边上涨。所以,对于2017/18年度的消费形势也不宜太乐观,如果考虑到淀粉糖等对于食糖的替代作用则更是如此。

  据有关机构统计,2017年1-9月份国内主要七类含糖食品累计产量六类呈增长趋势,增幅为2.61%-8.32%。累计同比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冷冻饮品类,其次是速冻米面类,糖果类累计同比减少0.74%。

  从以下各类含糖食品产量来看乳制品类累计产量最多,糖果类累计产量最少:

  (1)冷冻饮品类,累计产量310.03万吨,累计同比增长8.32%;

  (2)速冻米面类,累计产量424.77万吨,累计同比增长7.52%;

  (3)果蔬汁饮料类,累计产量1848.55万吨,累计同比增长5.27%;

  (4)碳酸饮料类,累计产量1472.23万吨,累计同比增长4.74%;

  (5)罐头类,累计产量967.31万吨,累计同比增长4.50%;

  (6)乳制品类,累计产量2282.80万吨,累计同比增长2.61%;

  (7)糖果类,累计产量242.91万吨,累计同比减少0.74%。

  图2-3:中国近年各榨季食糖销售进度

  资料来源:昆商糖网 方正中期研究院整理

  第三部分国际原糖持仓及国内外食糖价差分析

  一、原糖持仓由净多转为净空

  2017年国际糖价走势偏弱,2~6月份由20美分上方逐渐走低到13美分左右,7月份之后在15美分以下横盘整理。全球食糖转为过剩是导致糖价走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欧盟、俄罗斯、印度、泰国、中国等国家及地区是食糖增产的主力。食糖供应过剩使得众多投资机构纷纷做空糖价。根据CFTC统计,ICE11#原糖期货市场中,非商业净多持仓自2016年10月份之后见顶回落,进入2017年6月份之后转为净空持仓。2017年截至11月下旬,净多持仓最多时在2月7日,为213819手;净空持仓最多时为68632手,在8月22日。进入11月份以后,糖价稳定回升,11月14日恢复净多持仓,到11月21日,非商业净多持仓达到26827手。

  图3-1:ICE原糖非商业净多持仓

  资料来源:CFTC 方正中期研究院整理

  二、政策保护加强  糖价内强外弱  

  2017年国内白糖期货价格以回落走势为主,主力合约由7025元逐渐下探至5992元(截至11月2日),累计跌幅14.7%。同期ICE原糖主力合约的跌幅达到40.7%,伦敦白糖期货价格也下跌了33.3%。可见,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糖价的跌幅并不大,因此国内外食糖的价差一度扩大到2006年以来的新高。

  国内糖价相对坚挺与政策保护密切相关。2017年5月中国商务部宣布:自2017年5月22日起,对进口食糖实施保障措施。采取对关税配额外进口食糖征收保障措施关税的方式。实施期现为3年,自2017年5月22日至2020年5月21日。这样,在上述三年中,在原有配额外食糖进口关税(50%)的基础上,分别加上45%(2017年5月22日至2018年5月21日)、40%(2018年5月22日至2019年5月21日)、35%(2019年5月22日至2020年5月21日)的保障措施关税。

  在2016年9月份商务部宣布开始进行进口糖保障调查时,市场开始对政策利好预期进行炒作。当时国内糖价低于配额外进口成本700元左右,若是按加收特别关税来计算,更是低于进口成本2000元以上。所以,当时国内市场风言糖价会上涨到八千甚至一万元。但是,到了2017年5月宣布正式实施保障措施时,国际糖价已经下跌至13美分,国内糖价若是与加收特别关税后的进口糖成本持平,则应回落到六千元甚至更低。这是导致6月下旬郑糖补跌的重要原因。

  在进口受到严格控制的背景下,国内外食糖价差可能将继续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考虑到2017/18年度全球食糖供应过剩,国际糖价的高点可能不会超过17、18美分,按征收45%的特别关税计算,外糖进口成本约6600~6800元,这样7600元~8000元应该是国内糖价的高点压力位。在2018年5月22日以后特别关税将下调至40%,届时参考国际糖价则国内糖价的压力位7500~7800元。当然,这仅仅是根据外糖会反弹至18美分且国内糖价仍比进口成本升水千元以上的假设得出的。如果国际糖价在2018年出现新低,比如10美分的话,则国内糖价可能不应高于5500元。

  图3-2:近年郑糖与ICE原糖基差对比

  资料来源:文华财经、昆商糖网 方正中期研究院整理

  三、期现价差及郑糖跨合约套利

  图3-3:郑糖期货指数与广西现货价格基差对比

  资料来源:文华财经、昆商糖网 方正中期研究院整理

  2017年国内白糖基差明显扩大,由2016年末的-200元左右上升到200元以上,最高时曾突破600元。

  远期合约的期货价格因食糖增产的预期而相对偏弱,现货价格则受到糖企挺价(在进口糖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糖厂对于资源的控制很有优势)的影响较为坚挺。近期白糖基差处于历史中等水平,考虑到下年度增产概率很大,则糖价整体下行的可能性大。由于现货价格相对偏高,则后期基差走弱的可能性较大。

  图3-4:近年郑糖期货5月与当年1月合约价差对比

  资料来源:郑州商品交易所 方正中期研究院整理

  市场预期2017/18年度食糖继续增产,以往看增产年份多数5月合约较1月合约贴水,当然也有少数例外。2007年10月下旬,1805合约比1801合约一度贴水400元,这种幅度是历史上罕见的。由于甘蔗产区未提前开榨,这样1801合约上的仓单压力会较为轻松,而1805合约到期前正是食糖库存达到高峰的时候,所以两者价差可能会保持在300元左右。

  图3-5:近年郑糖期货9月与当年5月合约价差对比

  资料来源:郑州商品交易所 方正中期研究院整理

  1809合约较1805合约由升水转为贴水,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由于9月合约到期时已经是制糖年度的末期,市场库存处于偏低水平。所以,多数情况下9月合约应该较5月合约升水。所以,若在新糖集中上市时农畜产品年度报告

  1809较1805合约的贴水幅度进一步扩大(比如200元左右),则可考虑进行反向套利(买远卖近)操作。

  图3-6:近年郑糖期货9月与来年1月合约价差对比

  资料来源:郑州商品交易所 方正中期研究院整理

  以往看,1月合约与上年9月合约的价差主要受两个不同年度食糖增产或是减产的影响。一般若后续年份减产,则远期合约升水,否则多为贴水。目前尚无对2018/19年度食糖生产形势的明确预测,但根据增产周期一般持续2~3年的规律看,继续增产的可能性很大。况且,在2016年11月桂林糖会上糖协领导曾表示国内食糖产量应尽快恢复到1200万吨以上,而2016/17年度产量仅有929万吨,2017/18年度的产量预测值也不过1020万吨左右。考虑到糖料收购价保持在历史高位,且内蒙古扩张甜菜产能的意愿强烈,所以2018/19年度国内食糖继续增产的可能性仍较大。1901合约与1809合约的贴水幅度可能还会扩大。

  第四部分对2018年糖价的行情展望

  2017/18年度全球食糖进入过剩周期,这已得到市场共识。所以,整体上全球糖价很有可能保持相对偏弱的格局。当然,若主要产区(比如巴西、中国、印度、欧盟)出现意外情况产量受到明显影响,则糖价也有阶段性走强的可能。

  国内食糖将继续增产,虽然与消费相比预计存在缺口,但通过进口及抛储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这样,糖价较难出现大级别的趋势性行情。综合制糖成本以及政策调控的因素,预计糖价将主要在5700~6700元的区间进行波动。

  图4-1:郑糖期货指数走势分析

  资料来源:文华财经 方正中期研究院整理

  第五部分制糖行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

  数据截至2017年11月30日

  方正中期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宋鹏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