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珍钰:中国玉米贸易形势分析

2013年09月26日 15:31  新浪财经 微博
中粮粮油有限公司玉米部副总经理范珍钰 中粮粮油有限公司玉米部副总经理范珍钰

  新浪财经讯 9月26日,由大连商品交易所[微博]与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在南昌举行。以下为中粮粮油有限公司玉米部副总经理范珍钰演讲实录。

  范珍钰:谢谢主持人,谢谢大会的邀请。讲玉米的贸易形势,其实贸易我理解一是国内贸易;二是进出口贸易。在座的各位同仁都是我们玉米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业内专家,作为玉米供应商的角度来说,这个大会开得正好,为什么这样讲?在2013年整个行情来看,也就是今秋1到2个星期给我们玉米现货行情带来了一丝秋意,现货市场有了一定的幅度。如果要去掉这个市场的波动,可以看到我们从2012年的新粮上市到2个星期前的市场,我们的市场基本上处在下降趋势,南北价格是在倒挂的。

  市场短暂的这种脉冲式的波动并不能影响趋势性的行情,我们要去研究趋势性的行情,大家都是行业内的专家,我们通常遵循的是供应和需求,最主要是基本面的因素。除此之外,我们要加上政策,因为粮食在中国,尤其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其他的粮食国政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到其他的因素,比如替代品的因素。

  今天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来跟大家分享。上午的报告已经比较全面了,这里面其实我们也在反思,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到中国现在的玉米市场有这么大的变化,从2007年到2012年市场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转折,尤其是2013年的市场就像我开头说的基本上是下降的通道。当然生产是最主要的因素,撇开生产,产量不管用农业部数据还是什么数据,这就是一个数据,其他的数据我觉得我们更多关注期初数,2013年的行情,期初数是比较大的因素。由于华北大量的存货转到2013年,也就是说,如果撇开2012、2013年增产的因素放在一边不考虑的话,我们2012、2013的期初数是很大的,这个数我个人把它用在3000到3300万,市场结余规模应该在1000到1300万。

  如果说我们把期初数放在这样的水平,我们考虑2012年的小麦、玉米替代效率,我们小麦的替代在年消费的基础上,2012年从小麦库存里每年消耗2000万的水平,两年下来大概4000万。这也就印证了在小麦连续9年丰的基础上,由于今年天气原因导致品质上有一些波动,产量上出现转产的情况,国内的小麦在今年基本上得到价格飞速性的增长。同时小麦的替代,除了传统小麦依然在使用少量的饲料消费以外,跨区的饲料消费、小麦饲料是平衡的,这是从期初以及替代品考虑。

  这里有一个不确定因素,我认为是消费,消费两大块,一是饲料和猪、禽类;还有一块是加工。从饲料角度来说,我个人更倾向于饲料的消费在稳定增长的趋势里面,这个趋势在于我们年度的跨度来看,应该说还是有3-5%的基础性的增量。这里面不排除疫情的变化,个别性对消费有一定影响,全年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好的。

  反过来,工业消费从2012年开始情况发生一些变化,当然这个变化跟我们宏观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变化在今年可能来得更突然一些,力度更大一些。信息中心的数字相对比较乐观,我个人对这一块的消费是相对来讲悲观一些,我更趋向于把这个数放在5000万吨以下,我们把这些数据做一些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的平衡点可能库存量也会加大。大到什么程度?美国6000吨,我觉得这个数字接近实际,因为这里面还有一块进口没有进去,进口除了直接的进口之外,可能还有一部分是替代品的进口,替代品的进口在前两年,尤其是2011、2012年DDGS的进口,反倾销的影响,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这个影响甚至对来年的影响比较大。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来看,2013-2014年DDGS总量应该接近300万。

  还有一个品种是高粱,高粱的进口今年是热点问题,除了我们通常从欧洲进了一部分以外,现在美国比较热门的品种就是对华出口高粱,对华出口的高粱比玉米价格美国要高20美金以上,美国的高粱产出一年1000万吨,之前主要是输给日本250万吨,甚至都去墨西哥,现在中国150万吨以上。现在替代品的进口绕过了配额商品,对我们形成了比较大的冲击。

  说到贸易,进口方面跟大家再分享一下。进口的情况来看,2012年美国干旱大减产,创造了市场历史新高,在国际粮价高位大幅度的刺激下产能快速地释放,我们看到巴西产量达到8000万吨,乌克兰今年可能会达到2900万吨,出口也得到空前的扩张。巴西2012年超过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全球第一大运输国,但是情况也在不断地变化。今年美国可以说风调雨顺,进口大家也关注干旱的影响,但是它的历史播种面积不够大,以及关键是多雨、低温的天气为单产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现在的情况跟我们形势是一致的,应该说中产呈定局。美国的库存绝对数会到2亿以上,库存消费比在17%左右。

  接下来的现货压力会给市场继续往下下行的空间,维持这么一个趋势下去。所以我们就看到,一方面由于我们中国国内的政策维持了全球玉米高价的市场,国际市场由于供求基本面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历史性的丰收,内外价差急剧扩大,这也说明的一些进口的冲动。还有就是私营也可以进行操作,中粮作为国营配额的主体我们要听政府,要听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我们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调控,两手都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内外价差这么大,对拥有配额的饲料企业来说应该是难得的机遇。

  刚才说到替代,实际上替代从未来的情况趋势来看,更多的是体现进口原料的替代,这一部分我们刚才也提到DDGS和高粱,甚至包括其他的替代品,对产业厂商来讲是具有吸引力的。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对于未来中国玉米的供求,中长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现在看法很多,这里面其实最关键的一点,要看我们国家新一届政府在新的能源政策方面的调整。另外要看我们新一届政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方面新的思路。

  从农业政策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过去9年、10年我们的粮食,不管小麦、玉米主要品种多取得了10连增、9连增历史性的佳绩。但是我们想一想,政府趋势是不是可持续性?是不是跟我们国家的资源,我们土地的潜力是相符合的?最近我们的了解,在这方面可能新一届政府会做一些大的调整,我们可以给我们农业生产适度的进行休养生息,适度把我们土地进行农耕或者说修改,更多的把我们的粮食安全的战略放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进行考虑,之所以刚才引入了大家讨论到粮食自给率98%,是不是到80%?我觉得这个跨度是相当大的。

  我跟大家分享一个经常用的模型,这个模型实际上是建立在我们现有的耕地供给能力的基础之上,更多的会考虑到我们的单产提升,我们在农业投入,我们在农业研究、研发种子的基础上,通过单产进行提升,通过农业项目来解决我们的本国的生产和供应问题。

  我这里有三种情况,目前来看我们处于第二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之间,如果把替代品涵盖进去,实际上我们的饲料原料对进口的依赖绝对量也是在1000吨左右。从趋势上来讲,到2018年、2020年,自给率在93%、90%的预测基本上一致。

  我们要一起对玉米产业链共同发展,和玉米市场共同培育,一方面中粮玉米作为玉米原料的供应链的管理者,作为玉米原料解决方案的执行主体,我们跟下游客户进行了非常好的合作,我们不管是在现货方面的供应,还是在我们跟下游的客户进行长期分析、信息分享、区间结合方面为我们下游客户创造了价值,我们探讨了非常好的模式,为我们下游代表的企业行业翘楚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利用这个机会也希望我们在业界同仁的努力下,来共同推进中国玉米行业进一步发展,我的发言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河北省领导互“揭短” 习近平听4个半天
  • 体育亚冠-孔卡穆里奇各两球恒大4-1 视频
  • 娱乐潘粤明谈婚变:原以为我的财富就是感情
  • 财经调查称北京某养老院预订入住需要等166年
  • 科技揭秘手游托:潜伏陪玩刺激用户买装备
  • 博客中国周刊:小贩夏俊峰之妻(图)
  • 读书被称为花神的处女皇后究竟是谁
  • 教育院士旧照走红被封学霸版吴彦祖(图)
  • 王志乐:全球500大公司排名启示录
  • 林采宜:金融自由化是上海自贸区支点
  • 龚蕾:美国再面临公共债务上限挑战
  • 叶檀:如何征收遗产税?
  • 方泉:炒股要避开腐败驱动力风险
  • 雷思海:美联储完全退出QE起码要20年
  • 黄小鹏:产业政策泛滥成灾何时休
  • 连平:流动性风险是地方债务最大风险
  • 易鹏:不要误解以房养老的善意
  • 安邦智库:过剩产能可以到非洲去